AI生成内容要“亮明身份”了

《AI生成内容要“亮明身份”了》

——9月1日起新规施行,让虚拟与真实的边界更清晰、信息更可信



刷短视频时,你是否分不清,到底是演员演的,还是AI合成的?这种“真假难辨”的时代,今天迎来转折点。《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实施,所有AI生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必须“持证上岗”,给自己贴上身份标签。

这背后有个庞大的舞台:中国已有490余款大模型完成备案,用户规模突破2.3亿。AI早已融入生活:从虚拟偶像到AI助教,从智能客服到产业应用。但随之而来的,还有虚假新闻、深度伪造等风险。新规要求显式标识(水印、标签)和隐式标识(元数据、编码),平台还得严格审核,没标识的要补,疑似造假的要加风险提示。

这套制度与已有的多项法规衔接,织密了“从生成到传播”的治理之网。就像商品必须有生产日期,AI内容也得有“身份码”,一旦出事,执法部门能迅速溯源。它既是对技术的规范,也是对公众的保护。

有人担心这会束缚创新,但事实恰恰相反。透明规则让AI走得更远,让社会更有信任感。在积极拥抱智能化的中国,这不仅是监管,也是推动AI阳光成长的底线。未来,我们会在一个更透明、更真实、更可信的数字世界里畅游。

(唐加文,笔名金观平;本文成稿后,经AI审阅校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科技   身份   内容   标识   中国   可信   透明   风险   真实   标签   真假难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