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上天的5种保健食品,实则坑钱第一名,劝告父母:谨慎购买

想象下:夜里十一点,刚刷完牙的你准备关灯,忽然听见爸妈卧室里又在嘀咕。“听说谁谁买的那个鱼油很神,专家在电视上也说一天一粒血管通通好……”你叹口气,回忆起家里冰箱顶堆满的瓶瓶罐罐,这其中哪些真有用,哪些纯属交“智商税”,其实大多数人心里都没底。

这些年,“保健食品”成了不少家庭的常客。只要谁家老人身体略有不适,几乎都能说出一堆保健品推销话术:“排毒、养颜、降三高、抗衰老、补能量……”无论是超市促销,还是主播带货,仿佛不买就跟不上健康潮流。可现实真像广告说的那样,吃了能防百病吗?这事咱不妨仔细扒一扒,别让父母的钱包白白瘪下去。

搞清楚一个真相:“保健食品”和“保健品”根本不是一回事。国家监管严格,只有打上蓝帽子的“保健食品”才算正规产品,但它们只能起到“辅助调节”的小作用,绝不是药,绝不能治病。而“保健品”呢,完全就是营销概念,一瓶葡萄籽胶囊几百上千,和大街上饮料、按摩仪的“神奇效果”差不多,全靠“讲故事”。很多老年人分不清,被商家话术绕进去了。

哪些保健食品最常坑钱?这5种上榜率第一

这里说的“被吹上天”可不是夸张,恨不得包治百病。可翻开专家和期刊数据,真相其实亮瞎眼:

鱼油——“血管保护神”营销大误区

市面上到处都说,鱼油富含Omega-3能护血管降三高。不少老人一个月吃掉几百元,指望靠“胶囊”预防心脑病。可专业营养师都明确:健康人群只要一周吃两三次深海鱼,根本不需要额外补鱼油。很多进口鱼油产品的活性成分微乎其微,补多反而有出血风险。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2018年大型荟萃分析指出:鱼油对普通健康人的预防作用几乎无统计学意义,吃多还可能影响降压药效果。

酵素

酵素的包装和广告简直让人“心动”——“果蔬发酵”,“加快新陈代谢”“减肚子”……但只要翻翻《临床营养学进展》就能知道,咱们吃进肚子的酵素在胃酸环境下马上就被分解,只能当普通能量饮料,根本谈不上什么“瘦身排毒”。排毒是肝脏和肾的天然功能,不是靠几杯酵素解决。大部分产品全是噱头,号称“胃口变好、体重下降”,其实本质还是“割韭菜”。

海参

每年过年过节、长辈病后进补,总能见到有人大肆炫耀:海参富含蛋白质微量元素,吃了能增强免疫变年轻。查《中国食物成分表》你就明白,海参的蛋白质虽高,但和一颗鸡蛋、几块瘦肉相比其实没特别优势,其他营养素也普普通通。更别提无数加工海参钠含量爆表,对肾脏不好。专家直言:海参主要补心理安慰,身体好坏还得靠合理饮食运动。

蛋白粉

电视购物里常有主妇为家里老人买蛋白粉,理由总是“补充蛋白防衰退”。但事实上,普通饮食结构只要有肉、蛋、奶,再加点豆制品,蛋白质绰绰有余。《中国营养科学》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如果单靠蛋白粉暴力补充,反而容易加重肾脏压力,尤其是本身慢性肾病或者潜在代谢问题的人,得不偿失。

葡萄籽

“葡萄籽富含原花青素,能清除自由基让人永葆青春。”这话听着真带劲,但多项实证实验显示,葡萄籽里有效抗氧化成分的生物利用度极低。《国际食品科学杂志》评定,正常吃蔬菜水果获得的抗氧化剂完全够用。专门买葡萄籽保健食品,就是白叫钱包“提纯”一遍,还不如一盘西蓝花靠谱。

为什么父母容易“中招”?广告套路暗藏玄机

这么多老人愿意花钱买保健食品,想“防患于未然”,多少是出于对子女的体贴和本能焦虑。但绝大多数商家抓住的就是这种心理,不断放大健康焦虑和“科学名词”,把副作用、剂量、适用人群一律模糊处理。大家听惯了“专家”、轻信网红直播间“一夜神功”,仿佛只要吃了这些东西,健康账就能抹平。真有用,为啥医院不开这些药?

再者,部分高价保健品动辄“海外进口”“专利原料”“三个月换新生”,即便权威证据十分有限,却靠一次次的包装和讲故事打消老人的疑问。从木耳粉、灵芝孢子油到各种纳豆激酶、褪黑素片,总有人交了学费才醒悟过来。

有需要再补充,这四类人能科学选购

其实也不能把“保健食品”一棒子打死。现实中,特定人群在医生建议下补充有必要,比如:

明显营养不良或者长期挑食的人;在孕期、哺乳期、青春期和老年期营养需求特殊的人;某些疾病恢复期(如外科手术、慢性消耗性疾病、吸收障碍)需补充特定营养素的患者;长期压力大、精神紧绷、睡眠失调导致的亚健康状态可以分析需不需要适当补充。

但务必要记清一点:任何保健食品只是辅助,绝不等同于药,更不能替代天然食物和科学生活习惯。真想健康,合理膳食、运动、按时体检才是答案。

真的有用吗?期望别太高,科学消费才安心

面对那些吹得沸沸扬扬的产品,别被天价广告和专家“天花乱坠”忽悠了。你吃的每一片保健片、喝的每一口酵素,实际效果远远没你想的那么大。与其花冤枉钱交“智商税”,不如多陪父母吃顿家常菜,少盯手机多运动。健康这回事,一定要掏明白钱,走靠谱路。

反复提醒老年朋友,也请年轻人转给爸妈姐姐:身体有疾病或不舒服,必须找正规医院,遵医嘱吃药和调理,而不是迷信营销话术。广告上的专家、网红并不为你的健康负责。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中国营养科学》2017年卷
3. 《临床营养学进展》,中华医学会
4.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 Omega-3脂肪酸与慢病风险分析(2018)
5. 《国际食品科学杂志》2016年12期
6. 《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7. 《营养与健康》期刊2020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3

标签:养生   劝告   保健食品   谨慎   父母   鱼油   酵素   健康   海参   科学   专家   中国   老人   保健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