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10月7日,香港《南华早报》英文版刊登了一篇评论,标题直指《伊朗制裁回归:中国与世界的清算时刻》。作者佩曼·萨利希,一位伊朗国际问题分析师,以犀利的笔触勾勒出制裁重启后的全球危局。他从地缘政治的震荡、伊朗的反制手段、中伊合作的复杂面相,以及中国面临的关键抉择四个层面,层层剥开联合国安理会9月26日拒绝中俄提案后,那骤然收紧的国际绳索。
首先,地缘政治的天平正在剧烈摇晃。作者将制裁的回归,描绘成伊朗外交空间的彻底封闭。这难道不是一记重锤,砸碎了最后的外交幻想?文章称,“联合国安理会9月26日拒绝中俄提案,关闭了延迟对伊朗制裁回归的最后外交窗口。”对德黑兰而言,这远不止是经济上的寒风,更是生存悬崖边的逼仄。作者强调,“对于已饱受通胀和经济孤立之苦的德黑兰而言,制裁回归缩小了选项空间,并使不对称回应更有可能。”这种“不对称回应”如同蛰伏的毒蛇,预示着区域动荡的连锁反应已不可避免。这一刻,难道不是海湾安全与全球权力棋局的一个鲜明转折点?
霍尔木兹海峡油轮
其次,伊朗的反制策略,其锋芒直指全球能源的命脉。霍尔木兹海峡——这条全球近五分之一石油流经的咽喉要道,被作者视为伊朗手中“最有力的杠杆”。但德黑兰需要完全封锁它吗?不必。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伊朗可能采取的“精确不稳定”战术:加强检查、复杂化航线,或通过代理人制造精准的麻烦。这些手段看似细微,却能像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保险费上涨、运费推高、能源市场紊乱的层层涟漪。这被作者视为一种经济胁迫,意在“外部化部分制裁负担”。他进一步指出,这种扰动将首先冲击亚洲,因为近80%的海湾石油出口目的地是亚洲。能源价格的冲击波和航运的延误,将如同双刃剑,同时刺向工业供应链,让亚洲后疫情时代的复苏之路布满荆棘。
第三,中伊经济合作,这张看似紧密的网,实则交织着双刃剑的寒光。作者承认,中国已成为伊朗不可或缺的“关键伙伴”。北京不仅仅是折扣伊朗石油的买家;它是德黑兰在投资、多元化与长期韧性方面的最可行伙伴。数据为证:2024年,中伊非石油贸易额达约341亿美元。此外,“中国LDK太阳能公司当年还与伊朗加迪尔投资集团签署10亿欧元(12亿美元)协议,建造大型太阳能项目。”这些合作,仿佛在制裁的寒流中,为伊朗经济活动锚定了些许温暖。然而,作者话锋一转,指出“不对称性显而易见:大部分收益青睐中国”。这种合作,对伊朗而言是生命线,对中国而言,又何尝不是一场考验?
最后,作者将目光投向中国,称安理会决议的通过,是北京的“清算时刻”。他警告,伊朗若在制裁下崩溃,将重塑海湾权力格局,直接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若伊朗屈服,那么依赖海湾能源进口约40%的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战略困境?更深层的担忧在于区域平衡:一旦伊朗倒下,沙特阿拉伯很可能顺势巩固其区域主导地位,而利雅得与华盛顿的结盟,或将强化美国对海湾能源流动的控制力。在作者看来,制裁回归不仅是德黑兰的危机,更是对全球,尤其是对中国的“清算”。
伊朗制裁回归,这恰恰暴露了美西方主导的安理会机制的结构性不公。中俄提案本意是寻求协商延期,维护多边对话空间,却被一票否决,这不是海湾安全的转折点,而是西方重拾“长臂管辖”的又一例证。中国支持伊朗维护主权,正是推动公平地缘秩序的体现,而非“中国与世界的清算时刻”。
作者的西方视角如同一面哈哈镜,扭曲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中国与伊朗的合作始终基于互利共赢,而非单向索取。中国通过多元化的能源布局和积极的国际斡旋,为维护地区稳定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将继续推动伊朗问题的政治解决,与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制裁的阴影下,霍尔木兹海峡暗流涌动,但中国这艘巨轮,必将破浪前行。
更新时间:2025-10-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