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三期项目正加速推进,作为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载体,该基地围绕生物安全与生产研发适配性两大核心,致力于打造集科研、中试、孵化、生产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聚区。目前,基地三期项目已接洽意向签约企业19家,为西北生物医药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其实,在过去的几年,依靠巨大的工程师红利,全国的生物医药产业都在快速崛起,苏州工业园区的ADC药物生产线正在以分钟为单位刷新产值数据,武汉光谷的基因测序设备销往全球百国,而兰州高新区的P3实验室里,科研人员仍在为亚单位非洲猪瘟疫苗的毒株鉴定攻坚......
背后既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无数工程师的助力。随着各地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这场发生在我国生物医药版图上的竞速赛中,兰州高新区正以一种非对称的竞争姿态,撕开兰州发力生物医药产业的缺口。
01
从全球来看,目前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经突破1.8万亿美元,北美研发引领地位未改,但亚太市场贡献了近40%的增量。其中ADC药物、细胞与基因治疗(CGT)等前沿领域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扩张,而供应链区域化重构浪潮正推动特色产能向资源富集区转移。
从国内版图看,中国市场占比升至22%,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三极引领、多点崛起"的格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贡献全国55%的产值,其中苏州工业园区2024年生物医药产值达1655亿元,集聚企业超2000家;武汉全市产业总规模更是突破5546亿元,创新药领域占比超40%。

这座西北园区没有盲目复刻东部模式,而是凭借"细分垄断+资源锚定"的非对称策略,在2024年实现生物医药产值240亿元,占全区GDP比重达59.6%,连续两年跻身全国生物医药园区综合竞争力50强。
借势工程师红利,国内的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快速崛起,这一趋势为兰州高新区创造了战略窗口,既无需在创新药全链条竞争中与东部硬拼,又可依托西北资源禀赋抢占细分赛道的全球话语权。
正是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兰州高新区的突围逻辑清晰而坚定,以"人无我有"的细分优势建立技术壁垒,在兽用疫苗、医美生物材料等领域形成不可替代的产业地位。
02
如今,在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基地已经崛起为多个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中农威特的口蹄疫疫苗占据全国60%以上市场份额,兰州生物技术开发的A型肉毒毒素国内占比75%并远销20余国,民海生物的血清培养基、西脉医疗的记忆合金器械均掌控着70%以上的全国市场。
兰州高新区的这种单点突破的布局,恰好契合了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结构性增长"的核心竞争力,在1.8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中,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往往能获得比综合型巨头更高的利润率。
对于兰州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其实将兰州高新区与苏州、成都、武汉、西安四大生物医药高地横向对比,数据既揭示了差距,但是也更凸显了兰州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差距与优势的并存,构成了兰州高新区最核心的竞争力密码。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兰州高新区的产值规模仅为苏州工业园区的14.5%,研发投入强度不足苏州的一半,CRO/CDMO等专业服务机构更是存在明显短板,这正是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显性短板。
但换个视角我们就会发现,在四个核心细分领域中,兰州高新区占据了绝对市场主导权的表现,却是其他城市难以企及的隐性长板。因为兰州的城市能级和产业基础,决定了兰州高新区走不了苏州"全链条生态"或武汉"创新药引领"的道路,而必须坚持"特色垄断+生态补链"的发展路径。
过去的十多年,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源于全链条生态构建,2000多家企业形成从靶点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完整闭环,药明康德等CRO/CDMO机构让新药研发周期缩短1-2年。

而武汉光谷的成功则是凭借创新药攻坚策略,在生物芯片等领域建立技术优势。与它们相比,兰州高新区的独特性在于,依托甘肃占全国23%的中药材资源和兰州大学、兰州兽药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将自然资源和科技实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皓天科技研发的105个原料药中,多个品种是因原料成本优势占据国际市场份额。
03
过去的这几年,兰州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其实为甘肃诸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样,兰高新的其破局之道在于,既用好政策催化剂,又着力培育市场内生力,多方努力协作,实现产业的突围。

兰高新没有追逐所有热点赛道,而是聚焦优势领域持续发力。在人用疫苗领域,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轮状病毒疫苗通过WHO预认证,正冲击全球疫苗免疫联盟采购清单;在兽用疫苗领域,中农威特与高校合作的新型基因工程疫苗预计2026年产业化;在原料药领域,积石药业的司美格鲁肽原料药进入中试阶段,有望填补西北高端化学药空白。这种"单点极致化"策略,使研发投入能精准击中产业痛点,避免了资源分散。
与此同时,针对CRO/CDMO配套不足的短板,兰高新通过"政策精准滴灌"吸引专业机构入驻,推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标准地改革等措施,将企业从"等审批"的困境中解放出来。
同时,依托兰州大学、亚洲最大动物P3实验室等平台,构建"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的衔接体系,山东大学甘肃研究院的AI药物筛选技术使研发效率提升30%。这种缺什么补什么的务实做法,正在为兰高新逐步补齐产业生态短板。
而面对高端人才引育难题,兰高新创新推行双基地模式,既给予海归团队最高500万元启动资金,又通过研发飞地破解地域限制。更关键的是,园区着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从子女入学到配偶就业提供全链条保障,努力将短期签约转化为长期扎根。数据显示,兰州大学相关专业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已从28%提升至42%,人才流失率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同时,兰州高新区依托"一带一路"节点优势,推动优势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其中A型肉毒毒素已出口20余个国家,皓天科技成为12家全球50强药企的供应商,年国际订单达12批次。
目前,兰州高新区正计划依托省级生物制品批签发中心,申报"一带一路"生物制品出口基地,推动口蹄疫疫苗等产品进入中亚、东南亚市场。这种"产品先行、平台跟进"的国际化路径,正逐步提升产业全球话语权。
从全球视角看,兰州高新区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资源型创新"的新范式,其在兽用疫苗、道地中药等领域的突破,丰富了全球生物医药的供给体系。从国内视角看,兰州高新区正在打破创新只能在东部的刻板认知,为中西部高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点亮了一盏明灯。
当然,对于兰州来说,这场西北生物医药的突围战,远未到终局。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政策红利与市场韧性形成合力,当特色优势与生态完善实现共振,兰州高新区必将在全国生物医药版图上,刻下更清晰的西北坐标。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