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我爸说他现在每天睡前喝点葡萄酒,觉好像确实比以前好,你说这个能坚持吗?”
在单位食堂里,一个来自财务部的中年女人边夹菜边说,她父亲63岁,湖北人,退休后闲暇时间多了,也没啥慢病,唯一就是总觉得睡不好。
她话音虽不高亢,却吸引了周遭不少人的注意。葡萄酒这种东西,总被人挂在嘴边说“有益健康”,可真要落实到每晚饮用,很多人又不敢断言有没有问题。
事出总有因。他父亲在两个月里,每天睡前喝一小杯葡萄酒,说是为了安神。两个月后去做体检,项目是例行的,结果也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红灯。
这让不少人开始觉得,也许睡前喝点酒并不像人们以前想的那样风险那么大。但如果就这么简单地说“没事”,那这两千年人类对酒精的防备就未免太草率了。
葡萄酒中确实含有一种名为白藜芦醇的抗氧化物,很多文章都把它吹成抗衰神器,但问题是,每晚喝一小杯葡萄酒,能摄入的白藜芦醇量微乎其微,根本达不到有临床意义的水平。
要靠酒来摄取有效剂量,需要一天喝掉几十瓶,这显然不现实。说到底,葡萄酒的保健价值,更多是给予心理的慰藉,而非生理上的功效。
人们太容易对这种“刚刚好”的习惯产生错觉,以为少量就无害,甚至有益,这其实是风险认知上的盲区。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是高度烈酒,红酒这种“轻饮品”几乎不会对身体造成压力。但研究数据始终未放松对酒精的监测。
2022年,《柳叶刀》刊载的一项全球酒精研究表明,即便少量饮酒(每周标准杯数不超7个),亦可能致使大脑灰质萎缩。
灰质减少,意味着认知功能会逐步退化,这种改变不是一次两次能看出来的,但在几年之后,会体现在注意力、情绪反应和记忆力上。
再说睡眠。有人觉得喝点葡萄酒后更容易入睡,其实只是酒精带来的镇静效应,并不代表睡得好。
睡眠结构呈阶段性分布,依次为浅睡阶段、深睡阶段,而后进入快速动眼期。长时间在这种状态下入睡,身体休息程度其实是不够的。
表面看上去一觉睡到天亮,其实第二天精神状态依然发虚,这种情况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
从体检数据上看,两个月时间内,指标变化一般不会特别明显,除非本身就有某些代谢问题。
那次体检报告没出现问题,只能说明短期内酒精摄入量没超过身体的代谢能力,并不等于这种习惯就是健康的。
长期来说,酒精对肝脏代谢负担是确定的,即便每天只有一杯,肝细胞也要优先处理酒精代谢路径。
其他的脂代谢、药物代谢就会被延后或干扰,特别是在夜间,身体本该进入修复状态的时候,却不得不消耗资源处理酒精。
更有意思的是,葡萄酒爱好者中不少人有另一个习惯:搭配宵夜。这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酒精会促进胃酸分泌并加速胃排空,从而引发饥饿感。
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无意识地摄入过多热量。晚上吃宵夜,再喝酒,血糖波动幅度会比平时大很多。
长期下去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特别是对中老年人,胰岛功能本就逐渐下降,这种“宵夜+酒”的模式属于放大损伤。
更深一层的是神经系统的适应性问题。每天固定时间饮酒会让神经系统建立条件反射,也就是说,一到点,大脑会“预期”酒精的到来,如果哪天没有喝,反而更难入睡。
这就造成了依赖的基础,虽然剂量小,但行为结构已经固化。
这类“低剂量依赖”不像重度酒精成瘾那样剧烈,但它照样会改变人的睡眠节律、自主神经调节能力,甚至在情绪波动时更依赖于外界刺激。
从公共健康角度看,葡萄酒这类“软饮”类酒精产品的市场定位本身就是个误导。它披着文化、品味的外衣,却绕开了对酒精伤害的基本常识教育。
大多数人被“红酒对心脏好”的观念影响了十几年,但这个观点早已被反复修正过。
心血管保护作用只出现在特定人群、特定饮用方式、特定剂量下,一旦条件改变,效果就不但没有正面意义,还可能变成负向因素。
医学界对饮酒的健康阈值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因为人变脆弱了,而是长期跟踪研究发现,酒精对癌症风险、认知能力、代谢疾病的累积效应远远超过之前预估。
这类饮食习惯型风险不像毒药那样立刻致命,但它是缓慢、无声、带有欺骗性的。
很多人愿意接受维生素过量、糖分过量、脂肪过量的问题,但在酒精问题上却格外宽容。这种宽容背后,其实是一种文化错觉。
酒精被赋予了太多社会意义,庆祝、陪伴、放松,结果是忽略了它最基本的毒性属性。
长期低剂量饮酒带来的健康影响不是急性反应,而是一个偏移的过程。
比如,长期饮酒者的心率变异性普遍下降,这代表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受损,是心脏病风险上升的前期表现。
那次体检没出问题,不是酒精无害,而是身体还没来得及出问题。等真出了问题,往往已经不是能简单改变习惯能解决的了。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一旦发现这套模式“没坏处”,就会逐渐加量。从一小杯变成两小杯,从晚饭后到临睡前,再到周末加量,一点点走向真正的负荷状态。
睡眠问题本身也不是靠酒精解决的方向。真正影响老年人睡眠质量的,不是神经太兴奋,而是昼夜节律紊乱。
年纪大了,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能力下降,加上日间光照不足、身体活动减少,就容易晚上睡不着。
这个节律紊乱跟神经兴奋是两回事,用酒精镇静只能缓解表面现象,节律问题依旧存在。
要改善老年睡眠,应从白天的行为管理开始,比如早上晒太阳、白天适度活动、控制午睡时间,才是有效做法。
身体的信号往往不会立刻显现异常,但这并不等于一切正常。有些干扰,是在悄悄改变基线水平。
例如酒精对血压的影响非常隐秘,不像盐摄入那样立刻升压,而是在夜间抑制交感神经活动,日间出现反跳性的高压。
一项横断面调查发现,每天饮用30毫升酒精的人群,其清晨血压水平比非饮酒者高出5~8mmHg。看起来不多,但这个差值在高血压人群中非常敏感。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段亚茹,杨晨露,田一秀,等.葡萄酒生产中二氧化硫添加替代品及新型非热杀菌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25,44(04):13-19.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