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当残特奥会首项自行车赛事最后一枚奖牌闪耀定格,龙岗龙口水库赛场的拼搏乐章画上圆满休止符。
这段非凡旅程背后,深圳巴士集团1600余趟次无缝接驳、10000公里车程精准调度,默默织就了一张流动的温情网络。他们将 “深巴服务、无碍同行”的郑重承诺,深深镌刻进每一位参赛健儿的心里,也注入这座城市的灵魂深处。
一张卡片的告别
8天无声守护换来一句“谢谢你”
7月8日,随着最后一场残特奥会自行车赛事结束,龙岗龙口水库赛场暂别热血与喧嚣。就在这一天,一位山东队运动员递给深巴工作人员一张手绘卡片,“这是我特意画的感谢卡!”卡片上写着“感谢”和“深圳很美丽,深巴很温暖”等字语,旁边画了巴士与太阳图案。
在这场为期8天的赛事接驳中,深巴工作人员始终在“无声”守护。无论酷暑暴雨,每天清晨,无障碍专车总准时守候在酒店门口;每一次上车前,工作人员都会认真确认轮椅是否固定好、安全带是否舒服,始终轻声提醒:“安全带系好了,还舒适吗?”一句句重复的话语,一遍遍细致的动作,却带给运动员宛如“回家”般的安心感。
深巴人不是主角,却成了赛场外最不可或缺的“存在”。他们用沉默与细节,在告别时留下最温暖的印象。
一路温情接力
从清晨四点半到深夜是城市最安静的守护
你可能不知道,赛事最早的一个环节,是清晨四点半的“温情出发”。
当城市还未醒来,深巴的驾驶员们早已抵达驻地酒店,认真检查车辆,调试坡道装置、无障碍锁扣、轮椅固定器材,并配备辅助工具和专业医护应急设备。他们不怕起早,也不嫌麻烦,只为保障每一位运动员出行时“安全、有尊严”。
赛事期间,深巴建立了全天候“无障碍服务链”,7×24小时待命,只为一声“需要”。而当运动员在比赛后疲惫不堪地坐上返程大巴,夕阳透过车窗洒在脸上,驾驶员专注掌握方向盘,每一次转弯都格外平稳——那一刻的车厢,就是赛后最柔软的“温馨港湾”。
从深圳机场的第一站接机,到驻地酒店的最后一站返程,深圳巴士人用一趟趟沉默的运行,织出一张“无缝对接、无障碍通行”的温暖网络。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无服务,不深巴”。
一场特殊返乡路
把温度写进转运方案把尊重刻进服务细节
7月7日,比赛进入尾声。就在同一时间,深巴团队开启了一场“特别任务”——为在训练中受伤的河南队运动员小丁送上一条温暖回家的路。
早在小丁受伤当天,深圳巴士集团就启动了专属应急转运机制:一份科学完整的应急预案、一支专业训练有素的转运保障团队、以及一辆设备齐全的无障碍专车,共同构成了这次“移动庇护所”。
车辆内配备稳固的担架装置、减震系统、急救箱,车身空间宽敞,便于医护照料;驾驶员则经过专门培训,即便面对复杂路况,也能沉稳应对。团队成员全程守护,从医院接到车上、驶入高铁站前,还协助办理绿色通道、无障碍检票通行,确保小丁一路顺利。
深圳巴士人用一场细致入微的转运行动,再次诠释了什么是有温度的保障、什么是值得信赖的城市底色。
虽然自行车赛事正式赛期是7月1日至8日,但深圳巴士人的守护早在6月27日就已悄然启动——从首批运动员抵深接驳、全流程演练、应急预案部署,到7月9日最后一名保障对象顺利离深,服务始终在线、守护始终不缺席。
深圳巴士集团累计投入运力近500台次、现场交通服务人员近400人次,累计发车超过1600车次,运输保障对象超过6000人次。每一趟平稳的发车背后,都是一次对责任的精准执行;每一位被守护的身影背后,都是这座城市默默的用心。
残特奥会首赛落幕但深圳的温度没有离场。这一场由深巴人编织的流动守护网,接住了每一位运动员的梦想,也让这座城市在没有掌声的角落绽放出了最亮的光。
(受访单位供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