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在先秦时并无西域一词。《国语》中有:“西方之书”;《诗经》中有“西方之人”。可以说在先秦,西域那边统称为西方。西域的名字,来自《汉书·西域传序》:“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馀,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馀里,南北千馀里。东则接汉,阸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
从《汉书》中基本可以划分出最初西域的疆界:玉门关以西直达金哈萨克斯坦、往北到今天的外蒙古、往南到青藏高原。但“西域”一名,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说,指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等地。就狭义说,则是指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我国新疆地区。
从公元前三至前二世纪起,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锡尔河流域草原上的塞种人、甘肃西部的大月氏人,以及和他们邻近的乌孙人,陆续向西方大规模地迁移,都是通过这个地区,因此可以说,西域是历史上与文化上中西交通的走廊。这里是各游牧民族角逐的场所,并先后出现了许多独立的王国。
西域的地理形势和民族分布就狭义西域的地理形势而言,天山以南是四周环绕高山的一个大盆地。北有天山,南有昆仑山,西有葱岭,东有南山(即祁连山),只有在东北有个天然缺口,通达蒙古高原及甘肃西北部。这个盆地,东西约长二千八百多里,南北一千多里。在汉代,这地区已变成一望无涯的流沙,发源于周边高山的许多河流流注于大沙漠之中,其中寻源于昆仑山的于阗河,北与葱岭河会合,汇流成一条自西向东横贯沙漠的塔里木河,注入蒲昌海(今罗布泊),由于有塔里木河无数支流的灌溉,这里有许多肥美的沙漠田,适宜于畜牧和农耕。
前5世纪左右,西域地区才形成真正的国家,在此之前只是松散的部落。因为这里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东、西方发展起来了,就要做贸易,做贸易就要经过西域的地盘,西域就会逐渐繁荣起来。
前2世纪初叶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开始横扫西域,匈奴任意劫掠西域人口为奴隶,而且还以贡赋形式掠夺其财富以及一切资源。根据《汉书•西域传》的描述“虽属匈奴,不相亲附,匈奴能得其马畜旃罽,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简单翻译过来就是虽然西域各国归属匈奴但并不亲匈奴,这也为后来汉朝进行的一系列通西域的活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条件。
汉朝的时候西域的民族分布错综复杂。自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自莎车向西南,至帕米尔高原的各小国居民,大约都属羌、氐种。西汉时期,张謇出使西域,名义上是做生意,开拓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为了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对当时的汉朝(汉武帝时期)来说,匈奴是头号敌人。前60年,在汉武帝多次打败匈奴,并将匈奴赶出西域的基础下,汉宣帝在西域的轮台国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而轮台国则由西汉直接统治。
但实际上从汉武帝开始,西域就被正式纳入了西汉版图。只是当时的西域诸国都比较小,几千到几万人口的国家是非常多的。同时根据《汉书•西域传》上载:“西夜国王号子合王,西夜与胡异,其种类羌、氐行国,随畜逐水草往来。”可以了解到,当时西域民族的分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军事、政治、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
当时的西域社会经济情况也不太均衡,有的地区农业发达,有的地区以畜牧业为主,这些地区皆兼有一定的手工业,或三者兼有。如:“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自且末以西的南道各地,都有较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冶铸手工业,并且接近于汉朝的水平。
因这些地方和汉接触较早,接受汉人影响较多。北道各地大都也是农业区,有的兼营畜牧,尤其像疏勒那样的地方,由于正当中西交通的要冲,因而还有较繁盛的商业。一般说,处于南北道上的一些地区,其社会发展阶段比较先进。
在西域的政治组织中,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是西域各地所设置的官职称号,自国王以下有侯、相、将、丞、都尉等。这种官僚机构的出现,显然是受汉朝政治制度的影响,或者就是汉朝所派遣。第二是译长的设置。在西域诸“国”中,凡是当道“国”都设有译长,少则一人,多则竟有四人,表明西域各地的语言很不统一。由于当时商业交通比较频繁,故需要大量翻译人员。其三,是击胡官的设置,大都是在北道距匈奴势力较近的地区。如焉耆有却胡侯、击胡都尉、击胡左右君;危须有击胡都尉、击胡君;龟兹有击胡侯、却胡都尉、却胡君;疏勒有击胡侯;尉梨有击胡君等。这显然是受汉政府影响设置的,是西域与汉共同防备匈奴的军事联合组织。
东汉初年,因为当时的汉朝自己刚从战乱中走出来,一切都百废待兴,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就已经让刘秀忙不过来了,所以西域的局势开始逐渐混乱。这个时期的西域分为两派:北部的,又被匈奴征服;南部的,互相争战不休。最终,西域全境基本被匈奴征服。但匈奴志不在西域,而是在中原,拥有西域后,匈奴开始不断骚扰东汉边境,但东汉因为目前实力问题也只能暂时休养生息,被动防御。
公元73年,缓过劲的东汉看匈奴给脸不要脸,于是开始发飙了。汉明帝命令窦固、耿忠进军西域,打败了南部匈奴的势力,孤立了北匈奴,同时窦固又派班超,一行36人出使西域。而班超出使西域使南部西域各国纷纷降东汉。
公元74年,东汉再次派窦固、耿秉西征,打败了北部匈奴,西域全境重新被东汉控制。
公元75年到公元151年,东汉与北匈奴争夺西域的战争,几乎贯穿东汉时期。到了东汉末年,因为一个叫张角的人闹事,导致东汉王朝出了一点小变动,然后发生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故事,然后没多久汉朝就下线了,接替汉朝的是魏。虽然曹魏时期,曹丕和曹睿又再次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管理,但没多久曹魏又下线了,接替的是晋,那个时候的中原王朝自己乱成一锅粥了,哪有空管西域。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原王朝才再次回到西域。
公元640年,唐将侯君集平定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九月,以其地为西州,置安西都护府。虽然刚刚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兵力虽然只有几千人,但战斗力却异常的强悍,这也是唐朝稳定西域的底气。
公元648年,都护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统领龟兹(今新疆库车)、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焉耆(今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县)四镇,史称“安西四镇”。
随着唐朝国力不断强盛,安西都护府的势力也在不断的扩张,到了公元661年(唐高宗时期),安西都护府的管辖地包括安西四镇、濛池,昆陵都护府(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吐火罗(今阿富汗北部地区)乃至波斯都督府(今伊朗扎博勒市),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新疆与中亚五国以及阿富汗的总和。但由于吐蕃的日渐崛起,很快就开始了与大唐在西域的争夺,从公元670年开始,“安西四镇”在大唐和吐蕃之间几度易手,直到武则天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后在龟兹国恢复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此后安西的府衙才在龟兹稳固下来。
公元702年(武则天时期),武则天为了进一步巩固西北边疆,将安西都护府一分为二,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两都护府大致以天山为界,北庭都护府管辖原安西都护府所辖天山北路、热海以西的西突厥故地,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路、葱岭以东的地区,安西四镇仍属安西都护府。从设立到消亡,安西四镇存在的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对于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以及维持中西方的交流与沟通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在唐王朝一路向西开疆拓土的时候,中东的阿拉伯人也悄无声息的崛起了,并很快逐步扩张成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对于两个急速扩张的帝国来说,注定会在中亚有一场大战。
公元750年(唐玄宗时期),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以石国“无番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假装允诺,随后偷袭石国,掳走国王及其部众,敬献玄宗。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决定先发制人,于公元751年4月,率领2万安西精兵及藩属国拔汗那、葛逻禄部的1万士兵,共计3万多人翻越葱岭,历时3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逻斯,并开始围攻怛逻斯城。而早早得到消息的阿拉伯人组织了10余万大军以逸待劳,双方在怛逻斯河两岸附近展开决战,史称怛逻斯之战(也称“葱岭之战”)。
战斗初期,英勇善战的唐军一度占上风,但由于阿拉伯联军人数众多,唐军无法取胜,在战斗进行到第五日傍晚的时候,葛逻禄部突然反叛,从背后包围唐军,腹背受敌的唐军终于溃不成军,向安西败退,最后回到西域的唐军只剩数千人,唐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打破,而此战阿拉伯也损失了近4万人。
这次战争是阿拉伯帝国与唐帝国两大世界级帝国唯一的一次正面交锋,因其特殊性而被载入史册,但此战并无多大实际意义。战后,唐朝依然牢牢掌控西域,石国不久之后又倒向唐朝。阿拉伯惨胜后立刻与唐朝讲和,并多次遣使朝贡,两国维持了多年友好关系。这场战争引人注目的原因更多在于它的象征意义,它除了打破了大唐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外,似乎也隐隐暗示着唐王朝在西域百余年的苦心经营最终暗淡收场的结局。
真正动摇唐朝在西域统治地位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反叛后(公元755年秋),安西、北庭都护府及河西、陇右的大部分边军被调回平叛,而此时已经强大的吐蕃趁机大举进攻河西走廊。公元763年,吐蕃占领陇右、河西的大部分地区,彻底将“安西四镇”与长安的通道切断。
虽然通道被切断,但安西军依然忠诚的为唐王朝坚守西域,就这样到了公元768年左右,安西军不知通过什么方式,又重新与朝廷恢复了联系,唐代宗既感动又愧疚,特下《慰问四镇北庭将吏敕书》赞扬他们“克奉正朔,坚保封疆,援绝势孤,以寡敌众,昼夜劳苦,不得休息,岁时捍御,不解甲胄。勳高百战,义叶一心,介然孤城,独守臣节”,虽然有了嘉奖,但安西军的处境并没有因此而变的多好,因为此时的唐王朝基本也是自身难保了,安史之乱对这个国家造成了太大伤害,战乱过后只剩下千疮百孔和藩镇独立的帝国,所以唐代宗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与肯定,并没有余力给西域守军实际的支援。
没多久随着河西、陇右被吐蕃进一步攻陷,安西军与内地的联系变得更加困难,在这绝境之下安西军的将士们在郭昕(郭子仪之侄,公元766奉命前往西域,后留守安西四镇)的带领下垦荒屯田,一次又一次顽强抵抗着吐蕃的进攻,坚守“安西四镇”。
公元790年(唐德宗时期),在吐蕃的大举进攻下,北庭都护府最终陷落,“安西四镇”之一的于阗也在同年陷落,北庭的陷落使得安西军的处境更加凄凉,但郭昕依旧没有动摇,他联合与唐交好的回鹘里应外合,数次打败吐蕃。
公元808年,吐蕃攻陷龟兹,安西最终陷落,年过古稀的郭昕和几千老弱残兵全部殉国。大唐在西域的百年经营,也就此彻底终结,而这条连接东西方文化和商业贸易历史悠久又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此中断,而人们再次回想起这里时眼前只剩下漫天的黄沙和耳边响起的阵阵驼铃。
在唐朝彻底退出西域后,西域的北部一带基本被回鹘占领,南部则大部分被吐蕃占领,而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则被阿拉伯帝国占领。而西域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也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其中以佛教信众最多。在唐朝管辖西域时期,那里是汉传佛教的中心。占领西域的回鹘、吐蕃也信奉佛教,但此时伊斯兰教也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慢慢渗透入西域。
9世纪中叶,吐蕃内乱势衰。于阗在公元851年前后摆脱了吐蕃的控制。于阗是古代西域佛教王国,也是安西四镇之一,素来亲汉,获得独立后基本上恢复了之前的唐制,俨然成为一个西域的小中国。
就在于阗独立前后,西域北部的形势也有所变化,公元840年回鹘被灭了,人口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南迁,南迁的一部分成了唐人,一部分融入蒙古族前身。西迁的一部分人建立高昌回鹘,另一部分到了甘肃,建立甘州回鹘。一部分越过葱岭,和当地人融合建立了喀喇汗国,也称黑汗王朝。这样在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西域形成了高昌回鹘、于阗、喀喇汗国三足鼎立之势。
当时的于阗是虔诚的佛教王国,而高昌回鹘也信仰佛教,但喀喇汗国最初是萨满教与拜火教的信徒,后逐步伊斯兰化,公元960年开始定伊斯兰教为国教,彻底成为伊斯兰国家。这引起了佛国于阗的恐慌,加之喀喇汗国日渐强大,于阗决定先发制人,在公元962年率先挑起战争,这场宗教战争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公元1001年,于阗最终被喀喇汗国灭国。
于阗的灭亡,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当时西域宗教力量的对比,算是巩固了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地位。而原本在当地占据绝对优势的佛教势力,开始遭到伊斯兰扩张的打压和清算。虽然部分团体依然坚持了很长时间的佛教信仰,但西域整体伊斯兰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
吞并于阗的喀喇汗国此刻的国力达到鼎盛,开始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鹘发起进攻,此时高昌回鹘国力强盛,背后又是强大的辽国,喀喇汗国一时无法结束战斗,伊斯兰教的东进也暂时被阻止。公元1041年,喀喇汗王朝被分裂为东喀喇汗国和西喀喇汗国。而此时的中原王朝已经到了宋朝,但因为宋朝被各种边境问题一直困扰,导致这个王朝直到灭亡也没有将势力扩张到西域,甚至连河套地区都没有拿回来。
与北宋同期的辽国在被金灭后,残余的契丹人在辽国贵族耶律大石的带领下西行,在西域建立起西辽王朝。耶律大石于1132年称帝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十年间,先后吞并了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国,西辽在当时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
但可惜西辽在西域的统治并不是很长久,因为很快蒙古人就崛起了。蒙古人的领袖成吉思汗为获得丰厚的贸易财富,于公元1218年起开始了对掌控丝绸之路中段的西辽发起了进攻,并在同年灭了西辽(这效率实在是有点快)。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把西辽故地分给了次子察合台,并建立了察合台汗国。公元1321年后,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当时的蒙古贵族本信仰萨满教,察合台统治之后,按照成吉思汗的法律奉行宗教自由政策,西域便维持着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但汗国分裂后,西察合台汗国很快便伊斯兰化,不久,东察合台汗国也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这个时期也是伊斯兰教在西域快速发展的时期。16世纪时期,伊斯兰教最终在西域确立了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而曾经的多宗教并存的局面也不复存在,当宗教改弦更张之后,西域多元文化、宗教并存的黄金时代也随之而去。和西域频繁更迭的王朝相比,宗教改变的影响更加源远流长,直至今日,这场由成吉思汗后裔主导的变革,依然产生着深远影响。
15世纪末,东察合台汗国早已四分五裂,不相统属,最终在16世纪初被叶尔羌汗国取代,东察合台立国半个世纪后,中原的旗帜已经从元变成了明。
·恢复交流,分道扬镳与断层隔开
明朝前期的西域被数个政权分割统治,明洪武及永乐年间在嘉峪关以西设“关西七卫”,而当中以哈密卫为首。七卫首领皆为蒙古贵族。关西七卫的设立,促进了西北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力阻止了伊斯兰极端势力东进,维护各民族信仰自由。但明朝一直没有解决蒙古人侵扰的问题,使得明朝直到灭亡都没有恢复对西域的管理。公元1524年(嘉靖时期),明初曾经设立的“关西七卫”基本名存实亡,而且全员已经撤入嘉峪关以内。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多方势力的崛起,明朝已经行将就木,强大的准噶尔蒙古在西域已开始悄悄崛起,直到明朝灭亡,都不曾光复汉唐西域的故地。而逐渐僵化的儒家道义不仅禁锢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更禁锢了当权者们的战略眼光,整个明朝都没有放眼世界的眼光,甚至看不到西域重要的战略地位。明朝对西域的漠视,间接促成了西域在16世纪初彻底的伊斯兰化,而这一个断层也让西域文化与中华文化彻底的分道扬镳。
到了清朝后起源于卫拉特蒙古的噶尔部已经成为了西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公元1670年,年轻的噶尔丹在内战中夺得准噶尔部统治权,夺位后,他勾结沙俄,同时和清朝交好,不断游走于两方势力之间,并先统一天山北路的卫拉特蒙古,随后又打败和硕特部蒙古,并在1678年正式建立准噶尔汗国,在两年后又消灭了叶尔羌汗国,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内。
但噶尔丹的愿望并不是仅仅与此,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曾经像蒙古帝国一样国土辽阔的准噶尔帝国。公元1688年,他率军进攻喀尔喀蒙古诸部,后者不敌开始后撤并投降了清朝,随后噶尔丹于公元1690年率军追杀进入漠南蒙古(今内蒙古),兵锋直指北京。
为了解决朝廷的后顾之忧,康熙亲率大军与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交战,噶尔丹的大军被装备有重型火炮的清军打的大败而归。与此同时,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率军开始进攻他的后方,控制了北到额尔齐斯河上游、东到乌布苏湖的整个地区,从背后形成了对噶尔丹的包围。
腹背受敌的噶尔丹还是固执认为只要击败清军,策妄阿拉布坦便不足为虑。公元1695年,他再度进兵,康熙再次御驾亲征,但此时准噶尔实力已大不如前,两军经过了极为惨烈的战争,最终噶尔丹大败,这时他的侄子又釜底抽薪(一看就爱吃桃子,这么爱摘),夺取了他控制下的哈密,同时切断了他的后撤之路,公元1697年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暴病而亡。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虽然向清朝投降臣服,但依旧控制着天山南北的广袤领土,在公元1699年策妄阿拉布坦征服哈萨克汗国。国力的扩张让策妄阿拉布坦开始对自己产生了极度的自信,开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入侵西藏,并在公元1717年攻占了西藏。公元1720年清朝击败准噶尔并将其逐出西藏,自此清廷正式确立对西藏统治。
公元1723年(雍正时期),策妄阿拉布坦支持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但是不久即被雍正派去的年羹尧平定,这场战争后清朝确立了对青海的直接统治。清朝经历两代人的努力虽然没有收回西域但也确立对西藏和青海的统治。
公元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病逝,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这个人本身就不是啥安定分子,一直暗中图谋发动叛乱。雍正担忧他日后成为清朝大患,决定以武力平定准噶尔,彻底收复西域。
公元1729年,雍正发军进攻,大败。
公元1732年,噶尔丹策零派兵东征,结果大败而归。
公元1735年,雍正和准噶尔帝国签订和约,规定两国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以西属准噶尔。同年,雍正去世,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平定准噶尔的梦想,这个梦想不仅他没有完成,他的父亲也没有完成,现在这个梦想该交给了他的继承者来解决了——爱新觉罗·弘历。
公元1739年(乾隆时期),当时准噶尔帝国处于鼎盛阶段,清廷和噶尔丹策零议和告成,双方划定牧场,息兵罢战。
公元1745年,准噶尔帝国爆发大瘟疫,五十岁的噶尔丹策零在伊犁染病去世,在他死后又爆发内乱,实力大不如前。
公元1755年,见时机成熟,乾隆决定进攻,于是发兵5万征讨准噶尔,兵分两路,直捣伊犁,抓获了当时的准噶尔汗达瓦齐,不久之后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又发动叛乱,清廷继续镇压,于1757年平定叛乱。
公元1759年,清廷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至此,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被清朝完全平定,在分离了近千年后,古老的西域再次回归中国的管辖。收复西域后,乾隆给这片广阔的土地重新命名为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至此,古老西域又回到了中原王朝,而西域的各民族再一次与中华民族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公元1762年,乾隆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府,效仿汉、唐垦荒屯田,对新疆进行直接而有效的管控,驻地在惠远城(今新疆伊犁霍城县),第一任将军为明瑞。
在此后的一百年时间里,新疆虽然也发生过动乱(张格尔叛乱),但大体上清廷对新疆的统治还是稳固的。直到公元1864年,新疆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趁着这个乱劲于公元1865年率军入侵新疆,几年内就占领了新疆大半部分地区,并于公元1867年自立为汗,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同时,沙俄也出兵占领了伊犁地区。
公元1875年,清廷派遣左宗棠率军西进,收复新疆。公元1876年4月,左宗棠坐镇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派刘锦棠为前锋“率军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逐步推进,用时近两年时间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公元1882年,清廷以武力为后盾,通过与沙俄谈判,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让步后最终拿回了伊犁地区。由于阿古柏和沙俄的大肆侵略,导致新疆原有的军政机构几乎土崩瓦解,再加上之前沙俄侵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近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导致伊犁从新疆中心变成了边境。在左宗棠的建议下,清廷于公元1884年废除了原有的军府制,正式建省,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刘锦棠为首任巡抚,魏光焘为首任布政使,省城定在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
新疆既是地方史又是世界史,这里既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连接东亚与中亚的重要通道,也是无数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从古时丝绸之路的辉煌到如今中亚美丽的宝石,这个千年的土地见证了无数兴衰,现在它正在见证一个新的辉煌。
PS:本文中所称西域只是狭义上的西域,主要指今新疆地区。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