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场网络上的隔空大战,让预制菜站上“风口浪尖”。
由于中餐饮食结构复杂,而且带有区域特征,预制菜自诞生起便自带流量。有人认为预制菜的工业属性与传统饮食文化背道而驰,失去了“烟火气”;有人认为在生产标准约束下,预制菜满足了安全卫生、健康营养、方便快捷等要求。
尽管众说纷纭,但预制菜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3年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预计2026年达10720亿,有望发展成万亿级市场。
这次,预制菜为什么引发全网热议?在这次隔空大战引发的讨论看,网友的两个观点值得关注。一个是消费者的知情权能否得到保障,另一个是预制菜能不能被信任。
首先,消费者在餐饮场所消费,往往期待的是有烟火气的热锅现炒。当在没有被事先告知的情况下,得到“微波炉加热”服务后,产生对服务价值、服务态度的怀疑。其次,在食品安全无小事的背景下,部分预制菜过长的保质期,让消费者产生对预制菜中使用添加剂等方面的疑虑,进而引发对菜品质量的不信任。
如此可见,在这场由“知情权争议”引发的关于预制菜的理性思考中,怎样才能让消费者相信预制菜、明白消费是网民关心的重要因素。这既包括信任重构,也包括对知情权的尊重。
对于预制菜行业,应尽快摆正心态积极面对这次大考,在危机下加快转型。预制菜产业在促进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制造转型、创业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可帮助餐饮企业尤其是连锁餐企降费增效,给消费者带来便捷体验等。但从这次事件不难看出,预制菜产品品质及应用场景存在侵权隐患,包括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标识信息标注不全、餐厅使用预制菜未主动告知消费者等问题。在这场全民讨论下,加快产业升级才能度过信任危机,这一点,政府、预制菜企业、餐饮场所都要有所作为。各有关方面要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加速行业洗牌,推动预制菜从快速扩张阶段进入到“卷产品力”的规范发展阶段。
站在消费者角度,渴望的是知情权与选择权。日常消费中,部分快消品属于预制菜范畴,人们并非不知情,对预制菜也没有如此抗拒,但不少消费者面对预制菜的心态通常是“不得已的选择”。而且,消费者有两个想不到,一个是想不到预制菜发展如此之猛,在生活中已经应用这么广泛;再一个是希望是“现炒锅气”,没想到得到的是“微波炉厨房”。对此,预制菜行业要做的包括解决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引导消费者建立科学认知,避免将“预制”等同于“劣质”。餐饮场所要尊重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让消费者自主选择、吃得明白。目前一些饭店、餐厅直播后厨炒菜,以“明厨亮灶”共筑信任,这些做法值得借鉴。
此次“论战”引发的思考,对预制菜行业来讲,并非坏事,势必会加快行业升级的步伐。只要始终坚持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消费者权益至上,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提升关键技术创新研发水平,让消费者吃得安心、吃得明白,预制菜行业将会走向成熟,实现良性发展。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