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姥姥,我放假要去奶奶家住,她给我买了新乐高!”看着外孙女雀跃的表情,姥姥勉强的笑了笑,转身走进厨房继续剥虾仁,那可是孩子最爱吃的。每周往返三小时车程,三年如一日的接送陪伴,似乎都比不上奶奶周末带来的一个新玩具。
唉!“到底是外孙,养不熟。”姥姥轻声的叹息让人心头一紧。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也很熟悉?小区里、亲友聚会上,总有人说:“孙辈天生跟奶奶亲,姥姥付出再多也是外人。”不是有句话说“姥姥家的狗,吃完就走”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科学家对《进化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着实让人感到了惊讶,从基因关联度来看,孩子与姥姥的亲密度其实排在首位,超过奶奶,更超过祖父和外祖父。既然血缘关系相同,为什么现实中常常出现“奶奶赢了姥姥”的现象呢?
通过深入观察了上百个家庭后,发现了三个被忽视的真相,这也戳中了太多人的心。我们都被孙辈跟谁亲骗了!其实,真相就藏在奶奶和姥姥这三个细节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是哪三个吧。
真相一:那个看不见的“姓氏归属感”,悄悄倾斜了爱的天平,这也是有史以来公认的。孩子随父姓,比如:他姓张,那就是我们老张家的人,这句话耳熟吗?一个姓氏,无形中成了亲疏的分水岭。
我的邻居李阿姨儿媳妇生了双胞胎,她主动承包了带娃重任,逢人就说“这是我家的孙子,我不带谁带?”而孩子的姥姥每次来探望,连奶粉都不敢随便冲,“怕做得不对,亲家母不高兴”。人们的这种说法和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形成了一个模式。
姓谁家的姓,就是谁家的人。奶奶带孙子天经地义,姥姥带孙子是给别人家帮忙。孩子是最敏感的,在大人们的想法和做法中,是谁能理直气壮地爱他,他就毫不犹豫地奔向谁的怀抱。
真相二:陪伴的“含金量”,决定了孩子心中的分量,我朋友家的女儿5岁了,她说自己有两个家,周一到周五在姥姥家,周末去奶奶家。奶奶家有好玩的、好吃的,但每次生病哭闹,她喊的都是“找姥姥”。
孩子的世界很真实:谁陪我度过生病的夜晚,谁知道我害怕打雷,谁记得我讨厌胡萝卜,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才是爱的真正筹码。奶奶的“周末宠爱”很甜蜜,但敌不过姥姥“日常陪伴”的分量。
真相三:老人的“情感暗示”,无形中划下了亲疏界限,“你再闹,姥姥就不要你了!”
“去跟你奶奶亲吧,反正你也不喜欢姥姥。”这些气话你可能也听过。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的理解很直接:“姥姥不爱我”。
反观很多奶奶,哪怕一周只见一次,也会不断强化:“奶奶最宝贝你了”、“奶奶家永远是你的家”。积极的情感暗示,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靠近。其实,哪有什么天生的亲疏远近?
要是说起来,真的谁亲谁近,应该是姥姥。因为,妈妈是姥姥的女儿,姥姥最疼的是妈妈,姥姥女儿生的孩子是不是姥姥的心肝宝贝呢?从血缘关系说也是和姥姥最近不是吗?
我同事的儿子从小跟姥姥长大,现在上大学了,第一个电话还是打给姥姥。因为他是姥姥一手带大的,他说:“我知道奶奶也爱我,但姥姥的皱纹里,藏着我整个的童年。”爱,从来不是血缘的排序,而是用心的结果。
如果你也曾为“亲奶奶还是亲姥姥”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家人看看。孩子的爱很公平,它不认姓氏,不分内外,只认那个愿意花时间、用心陪伴的人。
今天给孩子奶奶和姥姥都打个电话吧,告诉她们:“孩子想你了。”朋友们,你家宝贝跟谁更亲呢?背后有什么温暖或心酸的故事呢?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分享!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