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国会大厦的记者会现场,一份泛黄的文件复印件被高高举起,掀起轩然大波。田纳西州众议员马克·格林宣称,这张破损的纸片是1911年清政府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中国欠美国1.6万亿美元!
他放出狠话:若中国不还这笔“百年旧债”,美国将拒绝承认欠中国的8600亿美元国债。媒体镜头聚焦,纸张上的字迹模糊不清,真假难辨。
这场突如其来的指控,瞬间点燃了中美贸易战的新战线。湖广铁路债券,一笔早已被新中国定性为“恶债”的借款,为何在百年后被美国政客重提?
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1年清朝灭亡,清政府在几乎所有对外交涉中都处于劣势,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主权和尊严。1890年代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租借地、势力范围遍布全国。
例如,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英国租借威海卫,俄国占据旅顺大连,清政府无力抵抗,只能逐一妥协。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事件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外交无能。
义和团运动引发列强联合干预,清政府不仅未能保护国家,还被迫签订《辛丑条约》(1901),赔款4.5亿两白银,并允许外国在北京驻军。
1911年5月,为了修建连接湖北、湖南、广东三省的湖广铁路,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低头,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四国的银行团签订了一份借款合同。这份合同涉及一笔金额高达600万金英镑的巨款,借款期限长达40年,利息和还款细则由双方协商确定。
借款合同的签订过程中,清政府代表与四国银行团进行了多轮谈判,地点主要在天津和北京的洋行与使馆区。英方的汇丰银行、法方的东方汇理银行、德方的德华银行以及美方的花旗银行各自派出了经验丰富的金融代表,他们在谈判桌上步步紧逼,力求最大化各自的利益。
清政府方面则由外务部和度支部的官员负责交涉,但由于国力衰弱和内部腐败,谈判中常常处于被动。合同最终规定,600万金英镑的借款将分期发放,资金主要用于铁路的勘测、建设以及相关设备采购。
铁路沿线的土地和部分税收被用作抵押,一旦清政府无法按时偿还,西方银行团有权接管相关资产。这种条款在当时被视为“卖国”行为,激起了广泛的民怨,尤其是湖广地区的士绅和民众,他们认为铁路主权被出卖,多次上书抗议。
后来这些债券在伦敦、巴黎、柏林和纽约的金融市场上流通。债券的面值从100英镑到1000英镑不等,吸引了大量西方投资者,尤其是英国和法国的银行家与贵族。
这些债券承诺每年支付固定利息,期限至1951年。随着清政府的覆灭和民国初年的混乱,债券的利息支付逐渐变得不稳定。到了1936年,部分债券持有人仍在收取利息,但由于中国政局动荡、战争频发,支付情况变得断续且复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政府对清政府和民国政府遗留下来的债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对于湖广铁路债券,新中国政府明确表示不予承认,理由基于国际法中的“恶债”原则。
这一原则指出,如果旧政府借债是为了维持其腐朽统治、压迫人民或进行侵略活动,新政府有权拒绝偿还。
湖广铁路债券被视为清政府为了延续其摇摇欲坠的统治而借的款项,且借款合同的签订伴随着不平等条款,例如铁路运营权和土地抵押权的让渡,这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卖国”行为。因此,新中国政府认为,这笔债务属于典型的“恶债”,不具备法律和道义上的偿还义务。
此外,主权豁免原则也是新中国政府拒绝偿还的重要依据。根据国际法,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不受他国法院的司法管辖。这意味着,任何试图通过外国法院强制中国偿还湖广铁路债券的行为,都是对国际法准则的公然违反。
1951年债券到期时,西方国家的债券持有人大多选择沉默,部分原因是他们意识到新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冷战初期,东西方阵营的对立使得此类债务问题被暂时搁置。
1979年,中美两国刚刚建立外交关系,双边关系尚处于试探和磨合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诉讼却让这一关系蒙上阴影。几位美国人声称持有1911年的湖广铁路债券,向美国阿拉巴马州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偿还本息共计2.2亿美元。
这些诉讼者的身份颇为神秘,他们自称是债券的合法持有者,但债券的来源和真实性却充满疑问。据事后披露,这些债券很可能是在20世纪初的金融市场上辗转流通后,被投机者以低价购得,意图通过诉讼牟取暴利。
阿拉巴马州联邦地区法院的反应令人震惊。1979年11月13日,法院不仅受理了这一明显违反国际法的案件,还正式向中国外交部长发出传票,要求中国政府在20天内出庭应诉。
这一举动直接挑战了国际法中的主权豁免原则,即任何国家法院无权传唤另一主权国家的政府。面对这一荒唐的传票,中国政府毫不犹豫地予以退回,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外国法院的司法管辖。
在中国政府拒绝应诉后,法院竟然作出了“缺席判决”,单方面认定中国政府应承担偿还责任。
中国外交部迅速采取行动,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备忘录,严正指出美国法院的做法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并警告如果美国方面继续推进判决,强制扣押中国在美国的资产,中国政府将保留采取相应反制措施的权利。
面对中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美国政府不得不介入。美国国务院意识到,这一事件可能对刚刚起步的中美关系造成严重损害,尤其是考虑到两国在经济、外交领域的合作潜力。
最终,美国政府以“案件涉及重要国际关系”为由,向阿拉巴马州法院施加压力,要求撤销“缺席判决”。法院迫于压力,于1980年初撤销了判决,诉讼风波暂时平息。
2025年,中美贸易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在关税、科技、能源等领域的对抗愈演愈烈。就在这一紧张局势下,美国田纳西州众议员马克·格林于4月在国会大厦召开了一场备受瞩目的记者会。他从公文包中掏出一份泛黄的文件复印件,郑重其事地展示给现场的媒体。
这份文件被他宣称为1911年清政府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并声称中国政府至今欠美国高达1.6万亿美元的本息。格林进一步放出狠话,威胁如果中国不偿还这笔“百年旧债”,美国将拒绝承认欠中国的8600亿美元美国国债。
这场记者会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政客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秀。2025年的国际环境为美国政客提供了新的炒作空间。
中美贸易战自特朗普2025年1月上任以来迅速升温:2月,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3月4日,关税翻倍至20%;4月2日,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80多国实施“对等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
中国则针锋相对,先后对美国能源商品和农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贸易战的背景下,美国国内经济压力日益加剧,国债规模突破35万亿美元,占GDP比例超过120%,通胀高企、银行破产等问题困扰着普通民众。
美国政客炒作湖广铁路债券的动机有迹可循。首先,转移国内矛盾是核心考量。巨额国债和经济困境让美国政府饱受批评,格林等政客通过将中国塑造成“欠债不还”的形象,试图将民众的不满情绪引向外部,减轻政府内部的压力。其次,这场炒作被用作对华施压的新筹码。
2024年,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时曾希望中国停止减持并增持美国国债,但未获积极回应。2025年,贸易战升级后,美国政客试图通过“历史债务”议题制造舆论压力,迫使中国在贸易谈判或其他领域做出让步。
此外,部分政客还试图为美国潜在的债务违约寻找借口。美国财政部保存的1942年5亿美元借款协议在理论上仍具法律效力,但面对34万亿美元的债务总额,部分美国政客开始抛出“债务相互抵消”的论调,试图通过舆论操作为违约可能性铺路。
这场炒作是美国国内某些政治势力的一次集体行动。一些右翼智库和媒体迅速跟进,放大“中国欠债”的叙事,甚至将湖广铁路债券与当前的中美经济博弈挂钩,声称中国“赖账”是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威胁。
参考资料:[1]蔡晓燕.湖广铁路债券案的历史由来[J].社会科学研究,2001(4):129-133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