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把这台仅重165克、薄至5.6毫米的iPhone Air从精致包装盒中取出时,它那抛光钛金属边框在灯光下流淌着高级的光泽,让我当即决定——这30天,一定要裸机使用。

作为一个长期被半斤机“压手”的数码爱好者,我第一次握住iPhone Air时的震撼难以言表。它轻得让人怀疑这究竟是不是一台2025年的旗舰手机,薄得像一款概念产品。然而,当真正把它作为主力机使用后,我才明白为了这种极致轻薄,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打开包装盒那一刻,我就被iPhone Air的设计折服了。这台6.5英寸屏幕的手机,拿在手里却轻得像一款模型机。我选择的是浅金色版本,机身通体透白,比iPhone 15 Pro的白色要暖一些,配合镜头与中框的金色,颇有几分梦回iPhone Xs的经典感。

抛光钛金属边框是这款手机质感的核心来源。相比我之前使用的iPhone 17 Pro的磨砂铝合金,这种抛光处理在光线下展现出流动的光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最新款的iPhone。裸机使用iPhone Air的第一周,我几乎是不自觉地反复把它拿在手里把玩。165克的重量,放进口袋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彻底告别了之前裤子口袋被手机坠得下坠的尴尬。
iPhone Air的边框保留了控制按钮、音量键、电源键和相机控制按钮,底部USB-C接口两边采用了对称式开孔设计,加上一颗固定螺丝,共计六个开孔。这种几近偏执的对称,对强迫症患者来说十分舒适。正面来看,iPhone Air配备了6.5英寸的超视网膜XDR显示屏,支持ProMotion自适应刷新率技术,峰值亮度高达3000尼特。在实际使用中,即使在阳光直射的户外,屏幕内容也清晰可见。
使用iPhone Air作为主力机一周后,我开始体会到苹果为了轻薄所做的妥协有多么巨大。
· 续航焦虑如影随形
内置的3149mAh电池,在日常使用中根本难以支撑一整天。 从我的电池使用记录来看,有好几天使用时间超过了100%,意味着中途必须充电。
在一局十分钟左右的《英雄联盟手游》后,手机电量会掉大约4%,这意味着重度游戏玩家必须随身携带充电宝。
· eSIM开通的噩梦
作为国内首款纯eSIM手机,我不得不前往运营商营业厅办理eSIM业务。

我选择的是广州的移动营业厅,在广东移动App上预约后,带着身份证到现场办理。整个过程还算顺利,但工作人员提醒我需要提前将旧手机的资料转移到iPhone Air上。
最让人心惊胆战的是,当实体卡转eSIM激活成功后,我的实体SIM卡就立即报废了。 这意味着如果转换过程出现问题,我可能会面临无手机可用的窘境。
· 单摄像头的局限
iPhone Air只配备了一颗4800万像素的主摄像头,支持1.1X、1.4X、2X三种焦段裁切,分别对应28mm、35mm和50mm。
在白天光线良好的情况下,这颗摄像头的表现可圈可点。在26mm原生焦段下,它能保留丰富的光影细节,将阳光明媚的氛围感还原得恰到好处。
35mm焦段拍摄花卉时,色彩层次丰富,即使在高光环境下也能控制好曝光,避免过曝。
但到了夜间,虽然夜景算法相对柔和,高光压制也算合理,但整体画面还是偏锐,失去了Pro系列那种细腻的夜景表现。

最让我遗憾的是,没有超广角镜头,无法拍摄需要广阔视觉的画面,也没有长焦镜头,基本上失去了高倍数望远的能力。
· 单扬声器的尴尬
由于机身内部把大量空间留给了电池,iPhone Air仅配备了顶部一颗扬声器。
在日常刷短视频、短剧时,我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音量不足。 但当我横屏观看电影时,单扬声器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不仅缺乏立体声效果,而且音质单薄,完全无法与Pro系列相提并论。
· 性能与散热的平衡
iPhone Air搭载了A19 Pro芯片,尽管其GPU部分相比iPhone 17 Pro少了一颗,仅为5核图形处理器。 在安兔兔平台的跑分测试中,它获得了205万分的成绩;GeekBench 6单核3442分、多核8978分,性能接近iPhone 17 Pro Max。

在《英雄联盟手游》中,iPhone Air能全程保持120帧运行,即使在5V5团战中也没有掉帧情况。
但散热表现就比较一般了——发热位置在镜头右下方,体感温度比iPhone 17 Pro略高一些。 这是由于iPhone Air内部的堆叠密度更高、钛金属更不容易散热,加上机身热容量小导致的。
经过两周的挣扎,我开始调整自己的使用习惯,逐渐找到了与这台“偏科生”和谐相处的方法。
· 随用随充的充电策略
我放弃了让iPhone Air撑一整天的幻想,转而采用“随用随充”的策略。 在办公室、咖啡馆,甚至餐厅,只要有机会,我就会把它放在无线充电器上。
幸运的是,iPhone Air的充电速度不算慢,从50%充至80%仅需17分钟。 这种零散的充电方式,让我几乎感受不到电量焦虑。

· 关闭非必要功能
为了延长续航,我关闭了AOD息屏显示功能,并管理了不必要的应用推送。 这些调整虽然带来了一些不便,但确实让电池使用时间延长了不少。
· 接受摄像头的局限
我逐渐接受了单摄像头的现实,并学会了在它的能力范围内创作。26mm到50mm的焦段范围,其实覆盖了日常大部分拍摄场景——食物、人像、风景都不在话下。
而且,iPhone Air同样支持今年iPhone新增的前置自动旋转、前后双录制等功能,满足了我对新功能的基本需求。
在使用iPhone Air的这一个月,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这款产品代表了苹果的设计理想主义。在2025年,当所有手机都在追求全能、堆料、水桶机的时候,苹果却“逆流而行”,做出了一台极度专注的产品。今年的iPhone,实际上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Pro系列是极致的现实主义,苹果在它身上极尽堆料,让它从通讯工具升级为创意工具;而Air,则是苹果的理想主义,它让我们看到,苹果依然是那个能够引领行业的厂商。

从某些角度来说,iPhone Air和当年的iPhone X很像——它们都用着全新的硬件设计,处在硬件重大变革的前夜,让一部分愿意冒险的用户提前体验到了未来的感觉。iPhone Air的“扩展平台”设计,实际上是一次手机内部空间的重构。 苹果将主板“折叠”进Deco区域,与摄像头模组并列,从而在机身中下部分腾出空间来放置电池。这种“一处厚换来处处薄”的设计思路,很可能成为未来手机内部结构设计的范本。
30天的裸机体验即将结束,我不得不做出选择——是回到安全的Pro系列,还是继续与这款充满个性的手机相伴?
答案是:我会继续使用iPhone Air。
尽管它有诸多不足,但那种拿在手里“无负担”的体验,一旦习惯就再也回不去了。每次从iPhone Air拿起朋友的Pro Max,都感觉像是在举一块板砖。
选择iPhone Air,不需要那么多理由。 简单的一句“我爱它”,就足够了。
当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不适合所有人。如果你需要超长续航,经常外放,或者对手机的望远能力有所要求,那么iPhone Air可能会让你失望。

但如果你追求一台轻便型的手机,对手机的精致感有高要求,那么iPhone Air会非常适合你。
使用iPhone Air的这30天,我仿佛经历了一场与未来手机的短暂邂逅。它那5.6毫米的厚度、165克的重量,以及抛光钛金属边框,共同构成了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每次从口袋中取出它,都会引来好奇的目光;每次递给朋友把玩,都会听到惊叹的赞美。
但在华美的外表下,续航、eSIM、单摄像头和单扬声器这些问题,也真实地困扰着我的日常使用。
它像一位美丽却高要求的伴侣,需要你调整自己的习惯去适应,但也会回报你独一无二的体验。
在2025年这个“实用主义为王”的时代,使用iPhone Air其实是一种奢侈。 用它做主力机,意味着你要舍掉包括大电池、强影像、稳定性能释放、双扬声器等等,你所能得到的,其实就像它的名字一样,“Air”那般无负担的体验。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