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错了,你们快回来吧!”
非洲腹地的尼日尔,曾因中国的援手从石油进口国跃为出口国,当地人提起中企,总说“是他们把黑油变成了面包”。
可2025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驱逐令打破了所有平静。
军政府以“薪资差距”为由,赶走了中石油等中企的3名高管,顺带查封账户、吊销执照。
可就当他们以为能捡便宜的时候,天塌了。
由于多项技术都是咱们在把持,当地没了中国人的工厂甚至连开机都做不到。
一时间,产能暴跌、当地物价飙升、打工人下岗、国家经济开始倒退,整个尼日尔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6月份,尼日尔的外长访华认错求和,想再请中国团队过去,帮他们一把。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农夫与蛇的前科,我们该去吗?
报道
2003年的尼日尔,石油躺在地下像块无人问津的石头。
西方勘探队来了又走,当时这地方连路都没有,采出来也运不出去。
彼时的尼日尔,全国年石油产量仅100多万吨,老百姓加的油大半靠进口,价格高得离谱。
这时候,中国企业带着46亿美元来了。钻井队在沙漠里搭起帐篷,顶着沙尘暴调试设备。
来自中国和尼日尔的工人在石油输油管线施工现场
工程师们手把手教当地人操作炼油设备,连输油管道的每一个接口都亲自验收。
2011年,当第一桶尼日尔产的汽油流入加油站时,街头小贩都在欢呼,油价降了一半,拖拉机终于敢多跑两趟运输了。
这一合作就是22年。
阿加德姆油田日产原油突破5万桶,津德尔炼油厂供应着全国80%的成品油。
1980公里的尼日尔-贝宁输油管道更是成了“黄金通道”,每月为尼日尔带来1.8亿美元外汇。
可以说,是石油产业撑起了该国28%的GDP,数万家庭靠着中企的工资摆脱了饥饿。
尼日尔
可2023年7月政变后,一切变了味。
军政府上台后,先向中石油借了4亿美元, 结果转头就说“利息太高”,接着要求原油分成从15%提到30%,理由是资源该归本地人。
最后索性拿薪资说事。
当时的中国工程师月薪8678美元,当地操作工1200美元,“不公平”便成了他们驱逐的借口。
只是他们没提,那些工程师要24小时盯着高压设备,每年有300天在沙漠里值守,而1200美元在尼日尔,已经能让一家五口过上体面生活。
这场驱逐,像一把突然砍向合作根基的刀,而挥刀的人,似乎忘了刀把还握在别人手里。
尼日尔工人
尼日尔军政府大概没料到,中国企业的回应会如此干脆。
中石油的技术骨干撤离当天,津德尔炼油厂的中控系统就“锁死”了。
这座年加工能力200万吨的工厂,依赖中国研发的智能控制系统,从原油蒸馏到成品油调和,每一步都需要中方工程师的权限。
当地工人试着按按钮,屏幕只跳出一行字,权限不足,请联系系统管理员。
紧接着,商务部的索赔函送到了尼日尔外交部。
油井
15亿美元,包括被查封账户的资金、炼油厂停运的损失,还有预期收益。
中国进出口银行也放话,尼日尔-贝宁铁路的9亿美元贷款,先冻着。
最让军政府头疼的是输油管道。
这套跨越两国的管道,需要实时监测压力和流量,一旦出现泄漏,可能引发爆炸。
中方技术团队撤离后,管道自动进入“安全休眠”状态,每天损失200多万美元不说,连原本签好的出口合同都成了废纸。
有当地媒体算过一笔账,驱逐事件后,尼日尔每天损失的外汇,够给全国公务员发三个月工资。
当地尼日尔居民
炼油厂停摆的第三天,首都尼亚美就闹起了油荒。
加油站前排起几公里的长队,黑市柴油价格从0.6美元飙升到12美元,翻了20倍。
更要命的是电力。
中国援建的坎大吉水电站,供应着尼日尔70%的电力,军政府刚宣布“收回管理权”,就发现连开机按钮都搞不懂。
水电站的智能调度系统需要中方团队远程维护,一旦中断连接,机组就会自动保护停机。
短短一周,全国14个省轮流停电,医院的呼吸机停了,工厂的流水线歇了,连军政府的办公大楼都只能靠发电机续命。
坎大吉水电站
安全局势也跟着恶化。
停电让边境检查站的监控成了摆设,3月22日,一座清真寺遭遇恐怖袭击,44名平民遇难,而安保部队因为缺油,装甲车根本开不到现场。
这时候,军政府想起了西方“盟友”。
可法国石油公司的回复很直白,重建一套炼油系统至少要5年,我们没兴趣。
俄罗斯的瓦格纳雇佣军倒是来了,却只关心铀矿,对炼油厂的烂摊子视而不见。
曾经靠中国技术撑起的“好日子”,就这么成了泡影。
尼日尔军政府
6月的北京,尼日尔外长带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走进了中国外交部的大门。
文件夹里,是一份“重启合作计划书”,字里行间满是客气。
承认之前的做法不妥、愿意偿还4亿美元欠款、恳请中方专家尽快返回。
这趟访华,军政府是被逼到了墙角。
国内的抗议游行越来越多,商人罢市,农民堵路,连军队内部都有了怨言。
外长在谈判桌上反复强调,尼日尔离不开中国。
这话倒没说错。
油田
2021年到2024年,中国对尼日尔的直接投资从2.8亿美元涨到46亿美元,阿加德姆油田的50亿美元投入,让尼日尔的石油出口量翻了10倍。
这些钱,不仅建起了工厂,还修了学校和医院、
仅津德尔炼油厂周边,就有3所中资援建的学校,上千名孩子在这里免费读书。
可中方的回应很明确,合作可以,但得先把“规矩”捡起来。
冻结的账户要解冻,被赶走的高管要请回来,最重要的是,得签一份新的协议,把“不能单方面撕毁合同”写进条款里。
尼日尔外长临走时,带走了中方的条件。
有人拍下他在机场的照片,眉头紧锁,手里还攥着那份没签完的协议。
信源:新浪财经 2025年3月19日关于“无耻讹诈,尼日尔悍然驱逐中石油等中企高管”的报道
信源截图
中国在非洲修铁路、建工厂,不是为了图一句“感谢”,而是为了共赢,你有资源,我有技术,大家一起把蛋糕做大。
可总有一些人,觉得蛋糕该自己独吞。
他们忘了,能把沙漠变成油田的,不只是机器,还有信任。
就像津德尔炼油厂的烟囱,曾经每天喷出的是汽油,更是尼日尔人的希望。
如今它冷了下来,提醒着所有人,砸掉合作的基石,最后绊倒的一定是自己。
尼日尔若真想让炼油厂重新冒烟,或许该先明白,能救它的,从来不是抢来的设备,而是找回的信任。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