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叠翠,毛尖凝露,采茶女撷取春光入篓;大别山脚,花草掩映,研学队重走长征路;青砖黛瓦,流水修竹,背包客在古村寻找乡愁……
河南信阳这座山水茶都正以“毛尖茶香、红色基因、山水乡愁”为底色,积蓄着文旅发展的新势能。
近日,记者在河南信阳浉河区文新茶村看见,一竹筛刚从茶山上采下的鲜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传统炒制技艺”传承人陈正军手中,很快就变成了知名的信阳毛尖。
信阳位于“北纬32度黄金产茶带”,生态条件得天独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信阳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16万亩,茶叶总产量9.5万吨,总产值170亿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到80.3亿元。
浉河区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辉向记者介绍,文新茶村通过塑造“文小新”IP,推出了毛尖茶点、毛尖奶茶、毛尖啤酒等系列产品,仅2024年国庆期间的营业额便超100万元。该区茶企还研发出茶啤酒、茶面膜、茶精油等32款“茶叶+”产品,去年销售额突破8个亿。“在浉河喝茶,从早到晚都不一样。”
固始县西九华山风景区茶山上满眼青翠,依山就势而建的茶山滑道上,传出游客们的阵阵欢呼。景区讲解员邬得利说,滑道全长1200多米,从茶山顶部滑下需十几分钟,可以在茶山的“怀抱”下感受“过山车般的刺激”。到了谷雨时节,研学队伍还可以来此体验采茶、炒茶、制茶,参观茶叶加工车间。景区营销副总经理张林向记者介绍,2024年,“茶山滑道”项目营收超500万元,茶叶体验项目营收超70万元。
信阳毛尖,不仅是茶农、茶企的“金叶子”,更是文旅融合的“金钥匙”。信阳将茶叶与文旅深度融合,成为“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的生动实践。
不仅如此,信阳还将红色基因融入绿色文旅,推动精神传承与交通、文旅的融合协同发展。
走进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如同翻开了一部革命史书,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银杏树、军部旧址何氏祠等红色遗迹,向游人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罗山县铁铺镇党委书记张璐介绍,何家冲依托红色资源带动旅游产业,年营收约2000万元,年游客量超70万人次。
红色小村成为发展沃土,曾经逃离大山的年轻人开始回流,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来,“85后”年轻人黎杰便是其中之一。2022年,他将亲人的旧居改建成乡间民宿,迅速走红,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地。铁铺镇党委书记张璐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重这片故土,何家冲所在铁铺镇返乡创业人员超100人,2021至2023年何家冲返乡人员年均增长10%。
乡土风光催生了“民宿经济”,离乡愁绪推动古村“雁归来”。
清晨的新县西河村里一片静谧,蜿蜒的青石板路串联起古树新芽、潺潺流水和黛瓦白墙,“枫杨树下”“西河恋歌”等诗意民宿散落其间。西河古村落景区管委会主任张一谋说,这个拥有七十多家民宿的古村落,十几年前曾空心化严重,当时仅剩23位留守老人。
转机始于2014年,在当地政府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下,返乡创业的“先行者”张思恩带领村民成立合作社,修缮废弃房屋、探索民宿经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以点及面的带动,”张一谋说,经政府推广、媒体宣介后,西河村文旅走红,当地村民纷纷开办民宿,迄今已有三百多人返乡创业。
西河古村落主题邮局老板娘陈漫洋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已返乡九年,原先在广州做生意,生活压力大、思乡情绪浓,“看到家乡发展起来了,我们就抓住机会回来了,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了!”她说,不远处她家的民宿正在建设中,预计七月份开张。
张一谋说,2024年西河村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带动了全村88户390多人致富。“我们坚持保护乡村原有的肌理,让村民和游客都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记者 徐正源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