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经济“病根”找到了?诺奖经济学家点破问题,巴经济或突破

前言:

提到巴西经济,大家聊得最多的往往是下个月利率会不会降、今年财政目标能不能完成。这些事儿确实重要,但要是只盯着短期数据,就像开车只看后视镜,根本摸不清长远的方向。

直到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公布,三位学者的研究像一束光,突然照清了巴西经济增长的真正症结。

经济学家发言

这三位得主里,有研究工业革命的历史学家,还有一对用数学模型解析创新的搭档,他们的理论凑在一起,刚好给巴西开出了一副“长期药方”。

先说说乔尔・莫基尔,这位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一辈子都在琢磨工业革命。

在他看来,当年欧洲能掀起创新浪潮,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之前几百年慢慢积累的知识和文化,最终攒出了一场“工业启蒙运动”。

简单说,一个国家想长期富起来,靠的不是一时的政策刺激,而是老百姓的“人力资本”,也就是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还有愿意干活的劲头。

再加上一套能鼓励创新的文化观念。这个观点往巴西身上一套,问题就看得明明白白了。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历史学教授马特乌斯・阿塞夫直接点破:“我们的教育水平本来就低,从历史上看,能支撑创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也没发展到位。”

这话不是空口说的,看看巴西的教育数据就知道,2024年巴西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到9年,比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少了近4年。

连基础的知识储备都不够,怎么谈得上创新?再看另外两位诺奖得主,法国高等研究院的菲利普・阿吉翁和美国布朗大学的彼得・霍伊特,这俩人的研究跟莫基尔风格完全不同。

他们不聊历史,而是用数学公式把技术和收入增长的关系算得明明白白。

别觉得数学模型离现实远,他们这套理论刚好能解答巴西的另一个难题:怎么才能让企业愿意花钱搞创新?

巴西热图利奥・瓦加斯基金会的经济学家阿洛伊西奥・德・阿拉乌霍说得很实在:“这三位学者研究方法不一样,但说的都是一回事,创新才是长期增长的根。”

国内困扰频频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奖一起颁给他们,就是想告诉大家,不管是从历史找规律,还是用模型算方法,想富起来都绕不开创新。

那到底怎么刺激创新?圣保罗大学的宏观经济学教授吉尔伯托・塔德乌・利马举了个很简单的例子:要是一家公司花大价钱研发出新产品,结果谁都能随便抄,投入的钱收不回来,换谁都不愿意冒险。

所以,像专利制度这种能保护创新成果的规则,才是让企业敢花钱的底气。巴西其实有过成功的尝试,就是巴西农业研究公司。

这家机构拿公共资金搞农业技术研发,研究出来的成果直接分给农户和农业企业用。

现在巴西能成为全球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大豆、玉米的产量常年稳居世界前列,Embrapa的创新政策功不可没。

这说明只要政策到位,巴西不是没能力搞创新,只是需要找对方向。阿吉翁和霍伊特的研究里,还提到一个跟巴西现状特别相关的点,“创造性破坏”。

这个概念最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意思是新的创新会让旧产品被淘汰,新企业取代老企业,经济才能在这种更替里越跑越快。

而阿吉翁和霍伊特做的,就是把这个过程用数学模型验证,证明只有让“破坏”顺利发生,增长才能持续。

但巴西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行业都被少数大企业垄断了。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的亚历克西斯・托里比奥・丹塔斯教授拿专利数据举例。

2024年巴西国家工业产权局公布的发明专利申请量里,斯泰兰蒂斯汽车巴西公司以185件排第一,巴西石油公司155件排第二,第三名坎皮纳格兰德联邦大学只有86件。

前两家企业的申请量加起来,比后面几十家的总和还多。

这种过度集中的坏处很明显:大企业有定价权,能赚到钱,但因为没什么竞争压力,反而懒得搞创新。

未来前景可期

小企业想创新,却没资源、没机会,根本挤不进市场。阿吉翁和霍伊特的模型早就算出了结论:企业得有一定的定价权,才能有钱搞研发,但要是行业太集中,创新的动力就没了。

巴西的汽车、石油这些行业,刚好踩中了这个“陷阱”。现在再回头看,202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是给巴西送了两把解开增长困局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在莫基尔手里,指向的是“慢功夫”。

要想让创新有土壤,就得先把教育搞上去,让更多人有知识、有能力参与创新;同时还要培养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文化,毕竟创新不是一锤子买卖,得允许有人走弯路。

巴西现在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还不到6%,比联合国建议的7%还差一截,这块短板不补上,再怎么刺激创新都是空谈。

第二把钥匙在阿吉翁和霍伊特手里,讲究的是“巧政策”。

一方面要学Embrapa的成功经验,用公共资金支持关键领域的研发,让创新成果能真正落地;另一方面要打破行业垄断,比如在汽车、石油这些集中度高的行业,出台更严格的反垄断政策,给中小企业更多机会。

只有让市场活起来,“创造性破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其实巴西不是没有潜力,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也有过Embrapa这样的成功案例。

但长期以来,大家都把精力放在短期的利率、财政问题上,反而忽略了人力资本和创新环境这些“根基性”的东西。

这次诺奖就像一个提醒:经济增长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靠降息、压缩开支或许能撑过一时,但想在长期的竞争里跑赢,必须把教育、文化、创新环境这些“内功”练扎实。

对巴西来说,现在最关键的不是讨论这两把钥匙好不好用,而是有没有勇气和远见,把这两把钥匙插进锁孔,真正推开通往长期繁荣的大门。

结语:

不光是巴西,对其他想实现长期增长的国家来说,这三位诺奖得主的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毕竟不管是哪个国家,想靠短期政策“走捷径”都是行不通的,只有扎扎实实地积累人力资本、搭建好创新制度,才能在经济增长的赛道上走得稳、走得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历史   经济   巴西   病根   经济学家   基尔   企业   政策   圣保罗   钥匙   国家   文化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