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成为全球,乃至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电力王国”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中国电网铺到村,核电站建到海,风能、光伏、抽蓄全面开花。

电力版图越铺越大,离全球第一个“电力王国”,已不远了。

从“电灯房”到三线战备

1879年,上海南京路的夜晚突然亮了——不是月亮,是中国第一批电灯亮起来了

外滩电灯房的发电机轰鸣作响,蒸汽炉冒出白烟,十几盏碳丝灯泡悬挂在招牌上,照亮的不只是马路,是一个帝国即将被电击穿的未来。

当时没人知道,这东西会改写一个国家的骨架。

很快,电灯走进了皇宫,走进了清廷的西苑。

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装上电灯和电铃,开进黄海,当时的“电”,是稀罕物。

真正改变命运的,是1910年的云南石龙坝水电站。

这座水电站用的是滇池水,发的是稳定交流电,不靠洋人、不靠租界。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一提再提,说这是“中国自强电力的起点”。

1920年代,上海的杨树浦电厂,每天吐出上百吨蒸汽,是远东最大电厂,而全国,其实还在电力荒漠。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装机才185万千瓦,总发电量不到今天深圳一个区的月用电,电力分散,布局凌乱,东北像头灯,西南一片黑。

第一个问题不是“怎么用电”,而是“怎么通电”。

三年后,抗美援朝打响,东北电厂昼夜不歇,电缆接进军工厂,一颗螺丝的冲压都得等电先到。

1958年,核反应堆“772工程”在秘密中建起,中国电力从这一天起有了核基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拉开,电力成了战备资源。

重庆、成都、贵阳地下电站挖进山体;

贵州织金、云南罗平的山沟沟里埋着发电机组,密令一条:“不能炸、不能停。”

到了1978年,全国电网装机才刚突破5000万千瓦。

各大区电网各自为政,东北电送不了山东,华东撑不起长三角,华中自己都顾不上自己。

谁掌握电,谁就是工业的“命根子”。那时一句话讲得直白:“钢铁靠火,机器靠电,没电,一切白搭。”

正是这种资源极限,把“电”推上国家战略第一梯队。

巨兽觉醒

2002年,一张红头文件划破旧体制,国家电网公司正式成立

这不仅是个公司的事,更像是把全国的电力神经系统,彻底拉成了一张完整图纸。

从那年起,中国电力就不再是“各省各自发电、各地各自保命”,每一度电、每一台发电机,都必须进入统一调度,统一买卖,统一输送。

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真正变成国家脉搏里的恒跳信号。

青藏高原的水电从格尔木出发,穿越昆仑、翻越祁连,沿±800千伏高压通道一路送往华中。

宁夏灵州、内蒙古锡林浩特、甘肃酒泉,成了电力“出海口”。

抽水蓄能站,成了电网背后的充电宝。

湖南安化、广东梅州、浙江江山,一个个山体被掏空,水白天抽上山,晚上放下来发电。

2023年底,抽水蓄能突破51GW,等于十几个三峡电站的瞬时备用量。

核电在悄然膨胀,从秦山一期开始,二十年里投产56座核电机组。

华龙一号从福清到海外,第四代高温堆在山东石岛湾并网。

2024年,中国核电装机突破58GW,在建25座,全球第二,只差一步超美国。

风电光伏,几乎是野蛮生长。

内蒙古锡盟的风机一排排站在丘陵线上,叶片直径超过200米;青海柴达木的光伏基地白茫茫一片,能量强得能让昆明地铁不烧煤、不烧气,全靠太阳。

2023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216GW,占全球一半,等于说,地球上的太阳能有一半被中国人接收。

这些年,电厂不缺,缺的是“送电的路”和“算电的脑”。

国家电网就在干这两件事:

一边修±1100千伏直流输电通道,从新疆通到安徽;一边把“源网荷储”统统连进智能调度系统。

一个调度员坐在北京西郊的调控中心,能实时看到全国的水电出力、核电出力、风光波动、储能容量。

不是“估”,是“算”,是精确到分钟级的动态反馈。

这背后的技术,背后的人才,背后的体制支撑,是电力王国背后的“中控台”。

现在的中国电网,是一个可以全球输电、全球对标的能源平台。

电力制度变革

别以为中国的电多,是天上掉下来的,制度没动,电建再多也白搭。

以前一个地方缺电,另一个地方富余,没人愿意让,谁都觉得自己电宝贵。

调度归谁?价格怎么定?赔了谁担?光靠计划调不动的

2018年,一纸文件下到各省市——全面提升“获得电力”的营商环境,这句看似温和的话,背后是整个电力管理系统的大改。

低压“三零”、高压“三省”,刀刀见血的改革。

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意味着企业办电不用求人、不用掏钱、不用排队;省时、省事、省成本

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一线城市率先执行,企业接电时间从20天缩到1天,成本压到极限。

2021年,全系统因此减了3000多亿费用。

同时,全国电力市场机制同步推出,绿电交易试点启动,虚拟电厂、储能调峰、负荷下放……一波接一波。

而且“虚拟电厂”这个词,十年前没人听过,现在已经跑在前线。

广州南沙港区,一条街道的楼宇、停车场、电动车、空调全接进“虚拟电厂”,调度平台统一“算电”:白天空调调两度、电车错峰充、顶楼光伏先发给写字楼。

每个节点的数据实时上传,10分钟一刷新

有人说这是“互联网+电力”,其实是“体制+算力”的结合。

现在一次调电可以跨六省,谁电多,谁先让,谁出力,谁补贴,算法说了算。

山东枣庄一家工厂,因为参与“需求响应”计划,在一次大调峰时主动限产1小时,电网给了补偿金。

这就是“电价自由”带来的现实冲突。

谁能用最少的电,谁就能省钱;谁能帮别人省电,谁就能赚钱。

改革悄无声息,却改变了用电方式,改变了竞争规则,也决定了下一个阶段,谁能在“电力博弈”中站住。

全球第一个“电力王国”正在成型

近两年的夏天,深圳又热成了锅,工厂、写字楼、商场、医院全开着空调,一小时用电量飙上历史最高点。

那一刻,电是从云南大理、贵州平塘、江西上饶、海南琼海、青海格尔木,一路“飞”过来的。

这是实时调度、电波传输、电压精准调频后的真实响应。

这就是中国电力系统如今的底气。

西部发,东部用;北方多,南方调;核电托底,风光托边;抽蓄兜底,调度兜全。

全国一张网,谁缺,谁补;谁多,谁让。

过去“缺电拉闸”的新闻,现在变成了“多电让利”。

用电大省江苏、浙江已经开始探索“富余电外卖”;边疆地区也开始筹划“电力出海”。

中缅输电线、中老电力通道、俄罗斯远东高压工程,一条条“外送电网”跨出了国门。

别以为中国出口的只是货物、工程,现在电也在出口,带着标准、设备和调度技术一起输出。

三峡电站、白鹤滩、乌东德、田湾核电、福清核电……这批发电巨兽,不再只是“站着发”,而是“流动调”,哪儿需要就去哪儿送。

到了今天,全国发电装机已超过28亿千瓦,年发电量突破9.4万亿千瓦时,全球第一。

更重要的是——干净。

风光水核齐上,煤电比重连年下降,每发一度电的碳排放,2024年已比2010年降低近40%。

从建电站,到建调度系统,到清洁能源成型,中国电网已经开始自己“减负”。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是路线图。

现实中,电力系统跑得比目标快,2025年全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有望突破一半,2030年目标或提前完成。

到那时,全国每个居民将拥有“碳账户”;企业用电将按“绿电占比”定级;城市的“电耗”将成为环保评比的核心指标。

电不只是照明和动力,而是一种文明资源。

这个国家,曾经为一度电抢红脸,如今,靠电力在全球建立影响力

不是梦想,不是虚词,是一条一条电网、一座一座变电站、一次一次调度、一项项政策拼出来的。

中国,离“电力王国”的头衔,只差一步,或者说,只差时间。

参考资料: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2020年6月

国家电网公司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与官网新闻公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9

标签:历史   王国   中国   人类   电力   全球   核电   电网   电厂   全国   电灯   格尔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