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山寻道记:在老君岩前,我与千年前的泉州对话

站在清源山脚下,晨雾还未散尽,山间传来清脆的鸟鸣。我摸了摸背包侧袋里那本被翻得卷边的《泉州府志》,深吸一口气开始攀登。这座被宋元时期海上丝路商贾视为精神图腾的山峰,此刻正透过层层绿意,向我展开一幅跨越千年的长卷。

转过九曲十八弯的山道,当那座高5.63米的宋代老君岩突然撞进视野时,手中的登山杖"当啷"落地。八百年前匠人用整块花岗岩雕琢的道教始祖,衣褶间流淌着流水般的纹路。我学着当地老人的模样,用掌心轻轻摩挲老子垂落的右袖——被无数双手抚摸得温润的岩石,竟带着体温般的暖意。

登山途中,二十余处摩崖石刻如同散落山间的历史碎片。在南台岩"空中观日"处,指尖划过南宋淳祐年间的刻痕,突然发现石缝里嵌着半枚青瓷残片。蹲下身细看,釉面泛着龙泉窑特有的梅子青色,不知是哪位古人观日出时失手打碎的茶盏。


行至半山腰的清源洞,木鱼声与茶香交织。守观的老道长正在给游客斟茶,白瓷杯里的"清源茶"泛着琥珀色。他告诉我,每年清明后第三日,山民仍会按古法在茶树周围埋入甘蔗渣,"这是郑和船队带来的施肥秘方"。轻啜一口,茶汤里的兰花香竟与山下小吃街的面线糊香气奇妙呼应。


登顶百丈坪时恰逢日落,整座泉州城在眼前铺展。开元寺的东西塔刺破暮色,晋江如银色缎带蜿蜒入海。突然明白为何朱熹在此写下"此地古称佛国",当年那些载满丝绸瓷器的远洋商船,正是望着清源山的轮廓驶向大海。山风掠过汗湿的后背,恍惚听见刺桐港此起彼伏的号子声。

暮色中的清源山开始亮起星星点灯的灯火,山脚下的城市霓虹渐次绽放。当我踏着月光下山时,忽然想起老子像底座上那句"青牛西去,紫气东来"。这座山从来不只是风景,它是刻在石头里的航海史诗,是泡在茶汤中的市井人生,更是每个泉州人基因里流动的海洋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旅游   老君   泉州   年前   茶汤   刺桐   暮色   山间   梅子   道教   甘蔗渣   龙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