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中医徐再春:50岁以后少动,“坚持锻炼”可能会得不偿失

下班的晚霞斜照着小区的长廊,宋阿姨和往常一样,和几位老姐妹在健身步道上挥汗如雨。她半开玩笑地说:“别人都说,年纪越大越要动起来,我如果偷懒一天都觉得愧疚!”谁知旁边的陈叔却皱起眉头:“我最近倒越锻炼越累,还总觉得腿酸腰痛。”宋阿姨半信半疑——“锻炼不是百益无害吗?难道真有错?”

但国家级名中医徐再春提出,“50岁以后,少动为佳,盲目坚持锻炼反而可能得不偿失!”这个说法和人们耳熟能详的“生命在于运动”似乎截然相反。难道,努力多年的健康习惯真的要改写?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年过五十,锻炼真的适合所有人吗?坚持运动到底是健康,还是隐患?下文还会提到许多人容易走进的误区,尤其是第3种,一定要引起重视。

“人老了就应该经常锻炼”“每天一万步,长寿不衰老”,这些健康口号,真的适用于每一个50岁以上的人吗?

徐再春教授作为国家级中医大师、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50岁以后,锻炼必须因人而异,且量力而行。他甚至直言,很多中老年人一味模仿年轻人的运动强度,反而本末倒置、损伤健康

今年58岁的赵大爷,年轻时极少运动,退休后突然迷上“快走健身”,甚至每天晚饭后坚持走5公里。几个月后,他却逐渐出现关节疼痛、睡眠不稳等问题。“我明明是为了健康,怎么反而越来越虚?”赵大爷为此困惑不已。

事实上,研究表明:50岁以后人体器官、关节、骨密度等各项机能均在下降,过量运动可能带来以下风险:

关节损伤风险增加。50岁以上人群软骨磨损率比年轻时提升达38%,过度负重、跳跃等剧烈运动更容易造成软组织拉伤、骨质增生等问题。

心血管事件概率升高。文献显示,50岁以上人群在突发性剧烈运动时,心血管意外风险提升了22.4%,尤其是基础有冠心病、高血压的人群。

慢性炎症加重。运动过程中,如果心肺、肾功能不佳,机体易造成微炎症反应,反而加重身体负担。

心理压力变大。部分老人因“锻炼强迫”,一旦达不到预定目标便焦虑、易怒,反倒影响耐受力和心态。

徐再春教授特别强调:“养生要顺应天命,不要违背自然。过刚易折,尤其是身体底子弱的中老年人,强行‘坚持’,容易弄巧成拙。”

坚持“剧烈运动”得不偿失的三大变化,你中招了吗?

不少50岁以上的人,打着“为健康”的名号,从不漏掉一场晨跑、一天万步,却苦于效果不佳。持续过量锻炼后,身体可能悄悄出现这三大变化,尤其是第2点,很多人容易忽略。

关节加速磨损。
步入中老年,关节润滑液减少,软骨修复能力明显下降。浙江地区一项560名中老年参与者的随访发现:过量行走(每日超过8000步)者,其膝关节损伤发生率比普通组高出36.1%,常见表现如膝盖酸胀、僵硬甚至红肿增生。

心肺不可承载的“负担”。
不是锻炼越多越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数据显示:剧烈运动时,50岁以上人群心率过快、呼吸急促的比例高达58.7%,易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梗、脑卒中等严重后果。近年急诊案例就屡有因跳广场舞、晨跑猝倒的中老年群体。

肾脏及免疫功能降低。
运动是促进新陈代谢,但前提是机体能承受。徐再春提醒:“肾为先天之本,年纪越大越要惜肾。”中老年人盲目锻炼,易致肾虚、腰膝酸软,部分人还会出现免疫力降低,常反复感冒、疲乏无力。

更为隐蔽的是,心理压力。很多老人明明身体不适,还“咬牙硬撑”,担心一停下来就“输了”。几个月下来反而焦虑失眠、心情低落。

50岁以后,如何运动才更养生?中医学的“少动“四法”

真正的健康,不在于拼命锻炼,而在于顺应自身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式。参考徐再春教授的建议,这里特别推荐“适度活动+舒心心态”四法,助力中老年人健康养生:

轻缓型运动首选
广场舞、太极拳、慢走等舒缓运动每周2-4次,每次20-40分钟即可,以微微出汗、呼吸均匀、能说话为宜。切忌盲目追求强度和“步数”。

动静结合护脑防衰
比如下棋、书法等“静中有动”,不仅锻炼大脑思维,还能放松心情。研究显示,每周下棋3次及以上的老人,认知能力下降速度较慢,老年痴呆发病率降低15.9%

旅游、散心为佳
中医讲“形劳而不倦,精神内守”,老人适宜多“走出去”,如短途旅游、公园漫步,不强调速度和距离,更重视愉悦心情。

调整心态、平衡情绪。
过于执着运动强度、数字和体态,其实会导致肝气郁结、焦虑易怒;反之,保持愉悦心情、适当放松,反倒有助于延缓衰老与疾病。

徐再春特别提醒:“身体最懂自己,每个人的养生之道都应量体裁衣。适度、愉快的活动+良好生活心态,是中年以后的‘不二法门’。”

人到五十,身体的每一次“反馈”都值得被倾听。无论多资深的养生达人、运动达人,都不能忽视自身条件和年龄的变化。国家级中医徐再春的观点——50岁以后适当少动、切忌盲目坚持锻炼,是建立在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的双重基础上的权威建议。

对于大多数中老年人来说,适度运动+调畅情志+科学饮食+良好的作息才是健康长寿的关键。拼命追求“数字”和“锻炼量”,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3. 《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 4. 《中国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指南》 5.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使人长寿?新研究:3种运动长寿又防癌》 6. 《运动有助于健康?名医徐再春:50岁后要少动,坚持锻炼不一定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9

标签:养生   可能会   得不偿失   中医   健康   长寿   中老年人   关节   身体   中老年   剧烈   盲目   心血管   人群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