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市场走的很强,刷新了最近10年的历史新高。
从盘面来看锂电池板块整体走的很强,但是主线也在分散。
这方面来看,核聚变方向有资金在关注,午后永鼎股份强势涨停,安泰科技、东方钽业、合锻智能、海陆重工等概念股集体拉升。
消息面上来看,由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研发的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朗缪尔探针系统,已在法国ITER总部通过最终设计评审。
这一成果可能意味着在核聚变诊断领域的技术自主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更标志着我国已深度嵌入全球聚变工程的核心供应链。
更令人振奋的是,位于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已进入总装阶段。

简单来看,若进展顺利,中国有望在2035年前建成首座聚变工程示范堆,并于2050年实现商业化并网发电,比多数国际机构预期提前5至10年。
为何全球突然对核聚变如此亢奋?
两组数据里:
能量密度:1升海水提取的氘,经聚变释放的能量 ≈ 300升汽油(理论计算值);
资源储量:地球海水中的氘可供人类使用百亿年,近乎无限。
更重要的是,聚变不产生高放长寿命核废料,无熔毁风险,碳排放趋近于零。
另外就是之前AI提到的电力需求缺口。
华为《智能世界2035》预测:到2035年,全球算力需求将增长10万倍,仅数据中心用电就可能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0%以上。

传统能源体系难以承载如此陡峭的增长曲线,清洁、稳定、高密度的基荷电源成为刚需,这正是可控核聚变的天然优势。
曾几何时,可控核聚变被调侃为“永远还有50年”。但今天,随着BEST、SPARC、JT-60SA等新一代装置密集点火,能量增益实验步步逼近
目前,聚变已从“科学家的梦想”变为“竞争布局的赛道”。
国内于9月正式颁布首部《原子能法》,首次将聚变能纳入国家能源框架。
美国则通过行政命令加速先进核反应堆审批,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CFS)已在波士顿建设SPARC原型机,计划2030年代初输出400兆瓦电力,足够供应15万户家庭。
据全球聚变工业协会(FIA)统计,2024年全球聚变领域新增投资达26亿美元,累计融资超80亿美元。

35家主流企业一致认为:2030–2035年将是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窗口期。
有一点,就是资本市场,从来不会等到最后一刻才行动。
基于此,梳理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的部分上下游企业,供大家参考。
特别声明:以下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子公司东部超导为全球两家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YBCO)量产企业之一,良品率高达90%。
产品已用于EAST和星环聚能装置,ITER订单排至2026年。
国内具备聚变堆真空室与偏滤器全流程制造能力的企业,技术精度达微米级,已中标合肥BEST项目2亿元真空室订单(占营收12%)。
实现Inconel 718超级螺栓100%国产,并交付重力支撑系统。
全球批量供应ITER全钨复合偏滤器及包层系统的企业,市占率超60%,耐受1亿度等离子体轰击。
攻克高温氦检漏与专用钎焊设备,成本降低40%,正加速配套合肥BEST项目。
高温超导磁体体积仅为传统低温超导的1/10,磁场强度突破15T,适配紧凑型聚变装置。
参股公司联创超导联合中核推进200亿元聚变项目,D型线圈已通过液氮测试。
国内量产兆瓦级大功率电子管的企业,用于磁约束聚变回旋加热系统,单价200–300万元,单堆用量8–16个,属消耗品。
已供货EAST及多个国内聚变项目,填补射频加热国产空白。
特别声明:可控核聚变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技术路线、工程化方案、经济性评估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上述企业订单及市占率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或调研纪要,可能与最终实际验收、收入确认存在差异,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笔者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