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主义”不是过时的理想

王志顺

近日,受中国政府邀请,白求恩家族代表沃伦·白求恩与埃德加·斯诺后人在北京九三纪念活动中实现了“跨越时空的握手”。

八十多年前,白求恩和斯诺,这两位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的国际主义者,以不同的方式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白求恩用手术刀在战火中救死扶伤,斯诺用笔尖向世界推介真实的延安。八十多年后的这次相遇,既是后人对先辈足迹的追寻,更是向国际主义精神的致敬。

白求恩获得广泛关注,不仅在于他的传奇人生,更在于他拥有将职业精神升华为人类大爱的境界;斯诺留下的,不仅是一本《西行漫记》,更是一种用事实打破偏见的勇气。他们的故事都已超越个人经历,成为国际主义精神的具象化符号,这种精神在当今严峻复杂的世界局势下,愈发显现出历久弥新的价值。

当全球化遭遇逆流、民族主义情绪抬头,白求恩和斯诺的故事提醒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来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由无数具体的国际主义行动构建而成。白求恩在太行山区的简陋战地医院里用精湛医术救治中国军民时,他践行的是一个医生崇高的职业信念;斯诺在陕北窑洞的油灯下记录中国共产党的真实面貌时,他捍卫的是“真相比偏见更有力量”的新闻理想。他们所展现的大爱、奉献、捍卫真相的无畏勇气,恰恰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品质。

“国际主义”不是过时的理想,而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必由之路。白求恩和斯诺的精神遗产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永恒命题——如何超越地域、种族和意识形态界限,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的价值基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这一精神有助于指引全世界人民跨越分歧、在尊重差异中画好最大同心圆。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国际主义   理想   白求恩   人类   精神   历久弥新   共同体   偏见   国际   陕北   西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