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80后,对赖宁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但是今天,如果你去问现在的中小学生,可能大家一无所知。
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英雄少年,为什么会被慢慢地淡忘呢?他不是被写进教科书了吗?
时间回到1988年3月13日,四川省石棉县。
这一天,海子山突然燃起熊熊山火,火势在狂风的助推下迅速蔓延,直接威胁到山上的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和附近村庄的安全。
当时,还在石棉中学读初二的赖宁,在放学路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没有丝毫犹豫,放下书包,逆着逃生的人流,一次又一次地冲向火场,与成年人们一起奋力扑火。
这场大火,经过数小时的搏斗终于被扑灭了,国家的财产保住了。
然而,当人们在清理火场时,却发现赖宁已经牺牲了!
赖宁是一个品学兼优、梦想成为地质学家的少年,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年仅14岁的春天。
他牺牲时,右手紧紧地拽着一棵小松树,身体还保持着奋力向前的姿势。
赖宁牺牲后,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1989年5月,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共同授予他“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一夜之间,赖宁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他的故事被写进教科书,他的照片被挂在教室最显眼的位置,全国各地的学校都掀起了“学习赖宁精神”的热潮。
赖宁成为了那个时代所有青少年心中最闪亮的榜样。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三十多年后,这位英雄会以一种“静悄悄”的方式,从他曾经站立的那个高台上退下来。
时代不断往前,这个曾经被写进教科书的少年,却在不断被遗忘。很多学校的墙上,曾经与雷锋并列的赖宁画像,不知何时被悄悄摘下。而教科书,也将赖宁故事给删除了。
这场变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莫过于各地赖宁雕像的命运。其中,山西太原市一座赖宁雕像的“漂泊”经历,最能说明问题。
2011年左右,有市民发现,矗立在太原市东仓巷多年的赖宁雕像不见了。
经过媒体追寻,人们才发现,这座雕像因为道路改造和环境整治等原因,被“保护性迁移”,暂时存放在了一个偏僻的村子里。
相关部门在为雕像寻找新家时,曾联系过一些学校和公园,但都遭到了拒绝,理由大多是“不合适”。
一座英雄的雕像,竟然落得“无处安放”的境地,这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舆论。虽然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太原市政府最终决定将雕像迁回原址,但足以看出,所有人对赖宁这个英雄的定义完全不一样了。
为什么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旗帜鲜明地号召孩子们学习赖宁了?
因为,如今的教育理念已经和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教育者,对未成年开始完善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意识。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相关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健全,例如2012年开始实施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就明确规定,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与抢险救灾等危险性活动。
这些法律条文的背后,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过去,我们的教育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号召孩子们学习赖宁奋不顾身的见义勇为。
但在今天,教育界和广大家长普遍认为,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身体都尚未成熟,缺乏在危险中自我保护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再向他们宣传和鼓励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于是,一个更符合现代观念的词语“见义智为”,逐渐取代了过去那种带有悲壮色彩的“见义勇为”。我们不再鼓励孩子盲目地冲向危险,而是教导他们在遇到险情时,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然后通过报警、呼救等更智慧、更安全的方式去提供帮助。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修订中,其中关于“见义勇为”的要求,逐渐被“学会自护自救,遇到危险及时求助”等内容所替代。
所以,有人认为从教科书中删除赖宁,这是一种教育的进步。我们的社会更加成熟、更加人性化,懂得了在弘扬英雄精神的同时,必须要把“生命至上”的原则放在首位,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被保护的孩子们。
那么,当赖宁的身影渐渐远去,我们是否就不再需要英雄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精神作为灯塔,指引社会前行。
赖宁身上所体现出的那种勇敢、担当、热爱国家和集体的宝贵品质,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永远不会过时。
我们今天所做的,只是改变了学习和传承英雄精神的方式。我们不再简单地让孩子去模仿英雄“做什么”,而是引导他们去理解英雄“为什么这么做”。
比如,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在网络上看到不法言论时,勇敢地站出来举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志将来用自己的智慧报效祖国。
这些,都是新时代下对“赖宁精神”最好的传承。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