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了打压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居然直接命令意大利逮捕中国工程师徐泽伟。理由是“涉嫌入侵德克萨斯大学系统、窃取美国疫苗研究资料”。这一指控,和当年孟晚舟事件如出一辙。在意大利听证会上,徐泽伟一句“这些罪名都是编的,莫须有”,让现场陷入沉默。拒绝引渡的坚决态度,也让美国原本想借机立威的算盘,变得敲不响了。
7月中旬,徐泽伟与妻子在意大利旅行,结束行程准备回国时,还没等踏进登机口,就被意大利警方拦下。理由是——美国发出司法协助请求,怀疑他与一起针对德克萨斯大学的网络入侵案有关,并指控他转移疫苗研究数据。
这个情节,不免让人想到几年前的孟晚舟事件:同样是在第三国转机,同样是美方的指控,同样是施压中国高科技领域的背景。区别在于,这一次目标从通信行业换成了半导体行业,打击面更精准,政治信号更直接。
美方要求意大利将徐泽伟引渡至美国,以便在美国司法体系内“审理”。对于这种案件,一旦被引渡到美国,本人就几乎处于被动状态,法律和舆论的天平都会倾向美方,且很难在短期内洗脱罪名。
但根据意大利法律,引渡程序有严格的40天期限。如果美方在规定时间内拿不出充分证据,引渡申请就必须驳回。这也意味着,美国必须在短时间内亮出“真材实料”,否则只能无功而返。
在意大利的听证会上,面对法庭和媒体,徐泽伟非常直接地说:“我再说一遍,这些罪名都是编的,莫须有。”
这是对整个指控逻辑的否定——既然罪名是“编”的,那所谓的证据链就无法自洽。对于没有十足证据的检方而言,这等于把他们推到了尴尬的境地。现场沉默,正是美方和意方在舆论压力下的无奈反应。
事件发生后,意大利政府内部显然有些进退两难。一方面,他们响应了美方的抓捕请求,配合得相当迅速;另一方面,美方却迟迟拿不出硬证据,让意方背上了“无端逮捕”的包袱。
更敏感的是,梅洛尼政府正在推进一个“调整中资版图”的计划,意图削减中国投资者在意大利战略性企业中的持股比例,让中资逐渐退出关键基础设施领域。这起逮捕事件,某种程度上成了意方在谈判桌上的一枚筹码。
这起案件表面上是司法合作,实际上是美方在科技博弈中的延伸手段。半导体是当前中美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之一,任何与芯片研发、信息系统相关的中国技术人员,都可能成为打击对象。
美方的意图很明显:一是通过抓捕事件制造寒蝉效应,打击中国高科技人才的国际活动空间;二是借意大利之手,在欧洲盟友中树立“配合打击中国技术力量”的样板。
意大利的尴尬在于,他们既不想失去与美国的政治安全纽带,又不愿意彻底得罪中国这个重要的经贸伙伴。梅洛尼政府的算盘是:在关键领域减少中资渗透,在其他产业继续保持合作,特别是在能够创造就业的制造业与旅游业上留有余地。
然而,一旦把政治性抓捕与投资谈判绑在一起,就等于把自己置于“绑架外交”的风险中——既容易被美国利用,也可能在中方的反制下损失经贸机会。
中国外交部门对此事的回应非常直接:中意投资合作一向是互利互惠,不针对第三方,更不该受第三方干扰。这句话实际上是在点名美国——不要把双边经济关系当作对抗工具,同时也是在警告意大利,不要被裹挟到美方的策略中去。
这种立场背后,是中国近年来在海外公民保护上的更强硬态度。从柬埔寨、缅甸的撤侨到非洲地区的安保支持,中国对“跨境抓捕”类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力度,都在显著提高。
按意大利法律,如果美方在40天内无法提供确凿证据,徐泽伟将被释放。而从目前情况看,美方能否在短时间内补齐证据链是个大问号。
但不能忽视的是,这类案件往往不仅仅取决于法律,还取决于政治意愿。如果美意双方在其他领域达成某种利益交换,即便证据不足,也可能试图通过程序拖延,制造额外压力。
徐泽伟在听证会上那句“莫须有”,并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辩护,更是在国际舆论场上向美西方抛出一个质问——你们的指控,究竟是基于事实,还是基于政治需要?
这种直白的否定,可能会被更多国家、更多企业和个人引用,用来质疑美方在跨境司法中的公正性。长远来看,这对美方的国际形象和操作空间,都是一次消耗。
徐泽伟事件,还在40天的倒计时中,但它已经让意大利在中美之间的平衡术变得更加危险。梅洛尼政府想在大国博弈中两头讨好,可现实告诉他们——一旦在关键问题上选边站队,就很难避免被另一方视为对手。
好笑的是梅洛尼都配合美国逮捕中国工程师,还打算排除中资,就这还想着赚中国的钱,哪有这样的好事?既然配合美国围堵中国,牺牲中国利益,那么中方就会反制。未来类似这种美国直接长臂管辖抓中国人的事件还会发生,中方也必然会反制到底。
更新时间:2025-08-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