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窗 1608 日:叶挺将军用一生写透 “真正的军人”


叶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在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今天是叶挺129周年诞辰。

1946年3月4日黄昏,重庆的天被厚厚的铅云笼罩,仿佛也在为这座山城漫长岁月里积压的无数故事,披上一层凝重幕布 。曾家岩一栋陈旧黯灰的宅邸前,一扇沉重铁门缓缓开启,门轴摩擦发出“嘎吱嘎吱”干涩钝响。

从那铁门里,在人群簇拥下走出一位身形瘦削的中年男子。他脸上的轮廓硬朗深刻,只是长久的牢狱磨难,让双颊有些凹陷,双眼却闪着灼灼光芒,如两簇炽热火焰,穿透阴霾,穿透岁月苦难。他一只手紧紧攥着一沓诗稿,纸张因反复摩挲与岁月浸淫,已变得发黄发脆,但每一页,都饱浸着他五年囚禁时光的血与泪、思与志。

他正是刚从国民党长达1608天囚禁中重获自由的叶挺。

1941年初,安徽南部的茂林山区。江南的初春,本应是青山渐绿,草长莺飞。但此时,这片山水间弥漫的,却是呛人硝烟味和刺鼻血腥气。新四军9000名将士奉令北移,行军脚步在蜿蜒山道上匆匆响起。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前方等着的,不是抗日新战场,而是国民党布下的死亡天罗地网 。

1月6日,当部队进入茂林地域,突然,四面八方枪声大作,国民党8万装备精良的重兵,如饿狼般从山林各处疯狂扑出。时任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的顾祝同,眼中透着冷酷决绝,牙缝里挤出“彻底肃清”四字指令。

一时间,轻重机枪疯狂喷吐火舌,子弹暴雨般倾泻,无情射向新四军战士,哪怕是已倒在地上受伤,无力反抗的伤兵,也难逃屠戮,山间溪流被鲜血染红,溪水都变得温热粘稠 。

叶挺军长,这位北伐战争时就因率领“铁军”第四军独立团,冲锋陷阵,屡立奇功,而扬名天下的战将,面对这猝不及防的背叛与屠杀,没有丝毫慌乱。他剑眉紧蹙,眼神坚毅果敢,立刻投入指挥作战,镇定声音穿透枪炮轰鸣,一次次发出指令,组织部队奋力抵抗。战士们在军长感召下,凭借简陋武器,依托山地地势,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拼杀 。

战斗从清晨打到日暮,又从黑夜熬到黎明,整整七天七夜。新四军将士们饿了,就抓把雪就着炒面充饥,没炒面了,就啃树皮嚼草根;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当刺刀都卷刃,炊事员挥着菜刀,医护兵操起扁担,都加入近身肉搏。叶挺本人,手提冲锋枪,不顾警卫员劝阻,亲自站在阵地最前沿,他魁梧身影,成为战士们心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旗帜 。 可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部队陷入绝境。

叶挺满心悲怆与不甘,为了给剩下不多的战友们寻条生路,他毅然决然做出决定,要单枪匹马前往国民党阵营谈判。身边警卫员们听到军长这个决定,眼眶瞬间红了,有人扑通跪地,哭着求道:“军长,太危险了,这明显是陷阱,不能去啊 !”叶挺缓缓扶起警卫员,声音低沉却坚定:“我是一军之长,我不能看着这么多兄弟死,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要去试试 。”

就这样,叶挺一步一步,迈着沉稳却又悲壮的步伐,走进国民党营垒。等待他的,不是公平谈判,而是冰冷手铐与漫长囚禁岁月。

蒋介石在南京官邸,收到叶挺被扣的消息,脸上闪过一丝阴鸷冷笑,随后在日记中写下“叶挺桀骜,当以军法严惩”几字。这位曾在北伐战争中,与叶挺有过合作,见识过叶挺军事才能与人格魅力的国民党最高统治者,深知叶挺是猛虎,一旦放虎归山,必成大患,所以决意将其锁住 。

从江西上饶的李村监狱,到广西桂林七星岩山洞,再到湖北恩施阴森囚室,最后到重庆红炉厂平房……五年间,叶挺被国民党辗转关押六处。每一处囚所,都是黑暗潮湿,霉味扑鼻,老鼠在角落里窸窣爬行,蚊虫成群飞舞叮咬。但比环境恶劣更让人心烦的,是国民党一轮又一轮劝降攻势 。

上官云相,顾祝同,这些与叶挺同是保定军校六期校友,曾在北伐战场上一同并肩的袍泽,如今奉蒋介石命令,带着虚伪笑容,走进叶挺囚室。他们摆出一副老友关切姿态,说什么“希夷兄,何必如此固执,只要你发个声明,说皖南之事是共产党过错,你与共产党划清界限,凭你的本事,马上就能官复原职,甚至步步高升” 。

叶挺静静听着,听到荒谬处,忍不住放声大笑,笑声在囚室内回荡,笑罢,他猛地一拍桌子,桌上茶盏都被震得跳起,他大声吼道:“叶挺头可断,血可流,让我污蔑共产党,出卖灵魂,绝不可能 !”

在重庆红炉厂监狱,特务头子沈醉有次奉命给叶挺送新呢子军装,他原以为叶挺在狱中许久,看到新衣服会欣然接受。哪知道,叶挺把军装接过来,看都没多看一眼,转身就找来剪刀,“咔嚓咔嚓”,几下就把军装剪成一条条布带。沈醉目瞪口呆,疑惑问:“叶将军,你这是……”

叶挺冷冷回:“给脚镣做垫布,免得磨伤皮肉,至于这国民党衣服,我叶挺绝不穿在身上 。”

在暗无天日牢房,叶挺没有自暴自弃,他想尽办法让自己精神世界充实明亮。在桂林七星岩山洞囚禁时,洞内燃不起大火,光线昏暗,他就用几根竹子,加上捡来的破铁盒,简单拼凑,自制一盏小油灯。

夜晚,微弱油灯光芒摇曳,他就着这点光,读马列著作,读鲁迅杂文,读一切能搞到的书报 。

1942年深秋某天,狱卒趁看守长官不注意,悄悄把一份旧报纸递进叶挺囚室。叶挺急切展开报纸,目光迅速扫过字里行间,突然,他眼神定住,脸上浮现复杂神情,有欣慰,有感动,更有深深愧疚。原来,报纸角落一则简讯写着,他的妻子李秀文,为了支持抗日,为了援助丈夫领导过的新四军,把家里值钱首饰都变卖了,捐出来买药品、买枪支,组织募捐活动 。

叶挺放下报纸,缓缓走到潮湿墙壁边,他用一块尖锐石头,一笔一划在墙上刻下“四次辞呈终不悔,只为江东父老归”。他想起自己过去因党内一些同志误解,因工作上复杂矛盾,四次提出辞职,但无论处境如何,面对民族危亡,面对百姓苦难,他初心始终未改 。

1945年,中国大地弥漫的抗战硝烟终于渐渐散去,可和平曙光并未马上降临。国共两党间,因长期积累矛盾与不同建国理念,关系微妙紧张,犹如一捆干柴旁,火星闪烁,稍有不慎,便会燃起内战大火 。

这年8月,毛泽东等中共代表飞赴重庆,与国民党举行和平谈判。谈判桌,就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句话,每一个条款,都是双方反复权衡,激烈争夺焦点。毛泽东心中一直记挂着叶挺等被国民党囚禁同志命运,特意把“立即释放叶挺将军”写进《双十协定》第八条内容里 。

文件呈到蒋介石面前,他戴着老花镜,慢慢看完,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提起毛笔,在旁边空白处批下“此人可用不可放”几字。在蒋介石心里,叶挺军事素养高,又有广泛社会威望,如果放出去,必定会成为共产党得力臂助,所以他虽迫于舆论压力,在协定上签字,却压根不想履行这条 。

不过,事情迎来一丝转机。美国政府派出马歇尔将军作为驻华调停特使,来到中国斡旋国共关系。马歇尔在与各方接触中,得知叶挺事迹,产生浓厚兴趣。当他第一次与叶挺会面交谈,惊讶发现,叶挺能用纯正英语,流畅与他对话,谈论军事、政治、国际局势。

马歇尔后来在日记里写道:“叶挺将军,让我想起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格兰特将军,他们都有一种石头般坚毅性格,一旦认定目标,绝不轻易动摇妥协 。”

马歇尔出于美国政府当时既不想中国马上爆发全面内战,又想扶持国民党巩固在华利益的复杂心态,觉得释放叶挺,能作为国民党展现民主姿态的一个筹码 。他委婉向蒋介石表示,适当释放叶挺,对国民党形象有好处。

蒋介石权衡再三,一方面拗不过美方压力,一方面又不愿真让叶挺自由,于是咬牙答应,但暗中下达密令:“叶挺出狱可以,但必须24小时派人监视,绝不允许他去延安与共产党会合 。”

1946年3月4日,山城重庆的大街小巷,有了些许春日生机,柳树梢头冒出嫩绿新芽,街边桃花有了初绽花骨朵 。董必武等中共南方局同志,带着喜悦与期待心情,来到关押叶挺地方。

傍晚时分,那扇囚禁叶挺五年多的铁门终于打开。

叶挺迈出门槛瞬间,一束久违阳光刚好穿透云层缝隙,洒落在他身上。他左手拎着一只破旧皮箱,箱子里满满当当,都是他在狱中写下的诗稿,像《囚歌》《囚语》等,每一篇,都是他灵魂绝唱 。

叶挺在重庆监狱中所作《囚歌》的手稿

第二天,重庆《新华日报》头版,登出大幅照片,照片里叶挺身姿挺拔,脸上有劫后余生笑容,报纸配着醒目的标题:“人民的将军回来了 !”山城百姓争相传阅报纸,街头巷尾,人们都在兴奋谈论:“叶挺将军出来了,这下好了,和平更有盼头了 。”

可命运,对叶挺太过残忍。叶挺重获自由后,归心似箭,他太渴望回到延安,回到党的怀抱,与同志们并肩战斗,建设和平新中国 。

4月8日,叶挺带着妻子李秀文,还有几个孩子,以及王若飞、博古等中共重要干部,登上一架C-47运输机,向着陕北延安方向飞去 。

飞机在高空飞行,机舱里叶挺看着舷窗外,连绵起伏山峦快速后退,他脑海里浮现出延安窑洞灯光,浮现出毛泽东等同志亲切面容,嘴角不自觉有了淡淡笑意 。但谁能想到,死神正悄悄靠近。

当飞机飞至山西黑茶山区域时,突然遭遇恶劣天气,浓密大雾像巨大幕布,瞬间把飞机包裹,飞机引擎因大雾水汽影响,发出不正常轰鸣声,机身开始剧烈颠簸。

驾驶员拼尽全力操控飞机,试图冲出迷雾,可最终还是无力回天,飞机一头撞在黑茶山山腰上,发出惊天动地爆炸声,熊熊烈火瞬间吞没机身,滚滚浓烟冲上云霄 。

叶挺,这位才刚刚挣脱国民党镣铐的将军,就这样,在45岁英年,与同机同志一起,悲壮牺牲 。

消息传到重庆,传到延安,周恩来悲痛欲绝。在叶挺等同志追悼会上,周恩来站在台上,他嘴唇颤抖,几次哽咽到说不出话,好不容易稳住情绪,他满含泪水说道:“希夷兄之死,就好像砍断我一条手臂啊 !”

左起:项英、周恩来、叶挺

叶挺将军遇难,蒋介石在南京得知后,竟在日记里写“天助我也,共党失一悍将”,他以为,叶挺离世,共产党会遭受重创 。但他没有料到,叶挺虽然走了,可叶挺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成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最锐利思想武器 。

1947年,解放战争关键阶段,孟良崮山区,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展开殊死对决。战斗间隙,解放军战士把叶挺《囚歌》内容,印成无数传单,用土制简易滑翔机,撒向国民党军阵地 。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一句句饱含热血与正气诗句,在国民党士兵间传开。那些被抓来当壮丁,本就不愿打内战的底层士兵,读着读着,眼中有了泪花,他们想起家中老母亲,想起被国民党苛捐杂税逼得走投无路日子;那些军官们,看着传单,脸色也变得复杂,有的陷入沉思,有的开始偷偷联系解放军,准备起义投诚 。

后来,有被俘的74师营长心有余悸说:“当时听到叶挺将军那诗,心里‘咯噔’一下,像是被重锤猛击,我们很多人都觉得,为蒋介石打这种反人民内战,实在没意义,端着枪的手,怎么都举不起来了 。”

一首囚室诞生的诗歌,竟有如此魔力,瓦解了国民党号称“王牌中的王牌”军队战斗意志 。

叶挺将军,他一生曲折跌宕。早年,他怀抱救国救民理想,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里从基层军官,一步步成长为高级将领。

1924年,他苏联求学,在那里,他接触到共产主义真理光芒,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他率领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一路过关斩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他带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踩着战友尸体冲锋,为国民革命军胜利进军立下赫赫战功,“铁军”名号,从此响彻大江南北 。

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他都是重要领导者,起义虽因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失败,他被迫流亡海外,但漂泊岁月里,他心中对革命信念火种,从未熄灭 。当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亡之际,他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出任新四军军长,在华中敌后战场,指挥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让日寇胆寒 。

被囚五年,他肉体受限,可精神高度,却令敌人胆寒。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曾深情写道:“我犹如迷失多年的孩子,终于找到母亲 。”党,就是他生命里最温暖依靠,最坚定信仰 。他用自己5年囚禁磨难,用最后黑茶山空难中短暂43天自由时光,用整个人生经历,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军人气节”,什么叫“信仰力量” 。

如今,重庆曾家岩叶挺囚禁旧址还在。那间只有3平米狭小囚室,墙壁斑驳,墙皮有脱落地方,可仔细看,能发现有模糊刻痕 。凑近辨认,能看出是英文,是叶挺当年刻下的“Freedom or Death”,翻译成中文就是“不自由,毋宁死” 。这几个字母,不是普通求救信号,是一位铁骨铮铮将军,在黑暗岁月里,对自由、对正义、对真理最直白,也最震撼人心呐喊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历史   铁窗   军人   国民党   重庆   将军   囚室   蒋介石   延安   军长   共产党   马歇尔   周恩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