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战必亡是伪命题?沙俄打了三百多年仗,以战养战地盘扩大了十倍

说起“好战必亡”,这话听着有理,可一翻史书,沙俄偏不讲理。从1547年称沙皇开始,沙俄就像开挂一样,一仗接一仗,三百年打下来,地盘翻了十倍,成了全球面积第一的陆权帝国。

你说它亡了吧,它还真没立刻亡;你说它靠打仗壮家底吧,它还真打出了气势。可问题来了,这架“战争机器”到底是发动机,还是炸药桶?

沙俄这一通猛打,到底是逆天改命,还是自掘坟墓?今儿就翻开三百年账本,看一看这个帝国,是怎么一仗一仗打出地盘的,又是怎么一步一步打到崩溃的。

打了三百年,还越打越肥?沙俄的胃口有多大

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沙俄国家正式登场。此时的俄罗斯,还只是由14个东斯拉夫小公国组成的拼盘。

在接下来的三百年里,这个帝国用几乎不间断的战争,将自己硬生生扩展成地表面积占世界六分之一的庞然大物

1721年10月22日,彼得一世在打赢与瑞典的“大北方战争”后,被授予“俄罗斯皇帝”称号。俄罗斯帝国正式成立,迈入了扩张狂飙阶段。

彼得大帝在位时,不断调兵遣将打破波罗的海锁喉,开通“通往欧洲的窗口”。在他手中,俄罗斯击败瑞典,进逼波兰,吞并芬兰,稳固了对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控制权。这场战争时间长达21年,俄军总动员不下百万人,但帝国从此获得重要的地缘突破口。

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罗斯帝国胃口更大。她亲自部署了多次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两度开战,夺下黑海北岸大片土地,逼近巴尔干腹地。期间还完成三次瓜分波兰,将波兰这个独立国家彻底分解,把西部边界推进至普鲁士与奥地利之间。

从1721年到19世纪初,沙俄几乎平均每十年打一场大规模战争。它的军费长期占财政支出的60%以上,为了支撑战争所需,国内实行严苛的农奴制,大量人口被直接征发为兵源与劳力来源。

沙俄不是不懂发展工业,而是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据1763年“七年战争”末期统计,俄国仅有16500名文官管理全国,而普鲁士同期已拥有效率更高的行政系统。俄国不仅没有足够的中产阶级支撑国家财政,也没有城市系统支撑工业扩张。

这就是沙俄的底层逻辑:没有工业和市场经济体系,只能靠土地扩张换资源,靠军事打通边疆,以“地盘换国力”。一个农业帝国,用战争攒国力,一寸寸扩张,最后成为欧洲最庞大的帝国。

它把好战变成了制度,把战争变成了常态。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打了多少仗,而在于它究竟扛得住几次打不赢的仗。

克里米亚翻船,沙俄战争神话露了底

1853年,沙俄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试图借机南下黑海,扩大影响力。战争初期俄军顺利推进,但不到一年,英法联军加入战场,克里米亚战争形势急转直下。

俄国主力被围困在塞瓦斯托波尔,后勤崩溃,弹药短缺,士兵死于疾病与饥寒的比例高达战损的60%以上。这场战争持续三年,最终以沙俄失败告终。

这是沙俄近代第一次对欧洲列强的集体作战失败,也首次暴露出其军备、财政、组织能力全面落后。战争结束后,俄国割让了在多瑙河和黑海的部分控制权,被迫从“欧洲宪兵”角色中让步。

这次失败直接打破了俄国内部“以战强国”的神话。战争损耗严重,财政赤字扩大,经济发展停滞。为应对困局,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被迫发布“农奴解放令”,试图以劳动力自由流动换取工业转型机会。

然而,解放并未给农民自由,只是换了种压榨方式。农民获得的土地极少,还需支付“赎买金”才能拥有使用权。在无土地、无资本、无市场条件下,俄国的农民依然是国家战争机器的燃料。

与此同时,沙俄仍未放弃军事冒险。1877年再次对奥斯曼帝国开战,虽然军事上获胜,但外交上被“柏林会议”一锤敲回原点。实际收益远不如投入,让俄国社会对战争收益与现实落差产生强烈反感。

这些事实已充分显示:战争对沙俄而言,是“高成本、高风险、低回报”的勉强之策。

到了19世纪末,战争机器已不再带来扩张,而是沉重的财政与民生包袱。但这台机器已无法停下。每一次战争胜利都强化了沙俄的帝国结构,而每一次失败都直接动摇这个结构的根基。

当沙俄试图用战争维系荣耀时,它已无法承受一次致命的溃败。

一战爆发,沙俄打垮的不止敌人,还有自己

1914年7月,一战爆发,沙俄出于泛斯拉夫主义与帝国自保原则,第一时间出兵支持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宣战。

8月初,俄军推进东普鲁士,计划用“闪击战”震慑德奥联军,但东线战役迅速崩盘。俄军在坦能堡战役中损失近20万人,指挥系统混乱、补给线断裂。仅用五天,德军完成了对俄军的包围与歼灭

俄国随后将战线扩大至加利西亚、巴尔干,但每一战都换来巨大的人员损失与物资消耗。到1916年底,俄国共动员兵力1500万,死亡与失踪累计突破200万人,军队士气几乎崩溃。

城市工厂无法正常供给军需,农民失地失产,工业物价飞涨,面包价格在1916年比1913年翻了三倍以上。彼得格勒多次爆发骚乱,士兵哗变、铁路瘫痪、基层政府系统失灵。

1917年2月23日,首都彼得格勒女工罢工游行,军队拒绝镇压,政局瞬间失控。3月2日,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诏书,统治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

一场战争,直接掏空了沙俄国库,摧毁了军队组织,压垮了农工体系,激化了贵族与民众矛盾,最终引发了帝国根基的断裂。

表面看是德奥联军击败了沙俄,实则是沙俄被自己发动的战争反噬。战争不是沙俄的手段,而是沙俄的命门。

战争机器曾助它扩张,但最终也反过来吞噬了它的根基。当战争不再能创造收益,却还在榨干国家资源时,沙俄不仅失去了领土,更失去了继续存在的能力。

参考资料:

俄罗斯帝国.百度百科

1914年以前的沙皇俄国:一战起源的俄国视角.澎湃新闻. 2020-08-09

沙皇俄国的毁灭:策略、野心与国内政治.界面新闻.2021-02-1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沙俄   以战养战   好战   命题   地盘   多年   俄国   帝国   战争   俄罗斯   俄军   普鲁士   黑海   奥斯曼   沙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