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抛售1800亿美债后,特朗普有个不好预感,美方派人来华面谈

| 果冉多

编辑 | 果冉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美国财政预算谈判陷入僵局、联邦政府面临停摆风险的关键时点,中国突然大规模抛售美债,力度之猛、时机之准,让特朗普的“不好预感”变得格外真实。

接踵而至的是美方派出跨党派代表团访华,试图在即将失控的财政闸门前,稳住中美这根最敏感的金融纽带。但真相是,中国的耐心正在耗尽,而美国的诚意仍然缺席。

中国减持美债不是新闻,但在2025年7月这一次,它的分量明显不一样。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国际资本流动报告》,中国当月减持美债257亿美元,创下自2022年以来的单月最大减持纪录。

至此,中国美债持仓跌破7300亿美元,回到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水平。而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在8月末公布的数据显示,黄金储备已连续第十个月增长,总量达到了7402万盎司。

这种同步操作释放的信号再清晰不过,中国对美元信用体系的信任正在系统性下滑。在美国财政赤字冲破37万亿美元、年利息支出逼近1.2万亿的背景下,中国选择在预算谈判胶着、金融市场神经紧绷的时候出手,无疑是在火山口精准投下了一块石头。

特朗普的反应并不意外。他在白宫的一次记者会上公开表示:“我认为这个国家完全有可能暂时停摆。”政府停摆意味着美债信誉将面临双重打击,一是政策风险,二是市场信心。中国的抛售,恰恰踩中了这两个痛点。

如果说2022年中国减持美债是出于资产安全的考虑,2025年的这一轮,则更像是一种警告。从2022年减持1732亿美元,到2023年和2024年分别削减508亿美元和573亿美元,中国的动作始终保持克制。

但2025年开始,节奏明显加快,尤其是7月的大幅减持,几乎等同于在全球市场面前宣布,中国对美债已经不再“刚性持有”。

而美国方面的“预感”,则迅速转化为行动。9月19日,中美元首通了电话,内容没有对外详谈,但白宫随后发布的声明中提到:“双方本着负责任的方式,就战略稳定进行沟通。”

两天后,9月21日,美国众议院跨党派代表团就飞抵北京,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首次以如此高规格形式访华。

带队的是民主党议员亚当·史密斯,一位在军委会和外交事务委员会都拥有话语权的老牌政客。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会谈中坦言:“中美双方都需要打破僵局,我们不应该六七年才来一次。”

问题是,中方真的还愿意听吗?从操作层面看,中国并没有关上对话的大门。过去十个月,中国在金融领域采取的每一个动作都极具系统性。

黄金储备持续增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扩容提速,商品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提升,这是一整套对冲美元霸权的组合拳,而不是哪一根神经一时冲动地跳动。

美国财政政策的不可持续,才是真正让中国下定决心“脱钩”的根本原因。特朗普任内的“减税+加支出”政策,短期迎合了选民,但长期却在债务堆积的火山上撒油。

如今,华盛顿连一份可以过关的预算案都谈不出来,9月30日的财政拨款截止日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而特朗普此刻最怕的,就是中国继续抛售。

更让特朗普焦虑的,是中国这次抛售并不是“孤军作战”。虽然日本和英国等传统美债大户暂时还在增持,但它们的增持幅度远不及中国的减持力度。

一旦市场情绪被中国带动,美债价格将面临系统性下行压力,美元资产的所谓“避险”地位也将面临挑战。而这一切,正是特朗普“不好预感”的来源。

代表团访华,被解读为特朗普政府试图在中美之间“止血”的临时方案。尤其是在无法保证国会按时通过预算案、又不敢继续激怒中国的背景下,史密斯所率领的代表团几乎成了“救火队”。

但问题是,火是自己点的,灭火器却指望别人来给。美国过去几个月对中国的所作所为,中国人可不是没记住。

从8月份美方高官频繁窜访台湾,到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频繁演训,再到国会持续推动反华法案,华盛顿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面嘴脸”,中方早有心理准备。

正因如此,中方在这场会谈中,表面接待周到,实则态度极为审慎。无论是人民大会堂的会谈节奏,还是中方新闻稿的措辞,都透露出一句潜台词:“你们说的好听,但我们更看行动。”

特朗普当然明白问题的实质不在北京,而在国会山。但他知道,在目前这个财政几近失控的当口,如果不能通过与中国的“缓和”换取国际市场的短期信任,他不仅面临政府停摆的政治尴尬,更可能引发美债市场的剧烈震荡。

可惜的是,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愿意“帮你稳市场”的买家了。当中国开始有选择地减持、当黄金储备成为央行新的锚点、当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地位悄然上升。

这一切都在说明,中美之间那种被称为“金融互绑”的关系,正在逐步瓦解。华盛顿的想象是中国还会像过去那样,在关键时刻“理性”持仓,避免市场波动。

但北京的现实操作却在表明,理性的前提,是信任,而信任已经被美国政府的自我消耗一点点蚕食殆尽。

中方当然知道,这一步走出去,意味着什么。但更清楚的是,如果现在不走,未来就没机会走了。所以,代表团可以来,会谈可以谈,但不见得有什么实际成果。

中国要的不是漂亮话,而是结构性的改变。如果华盛顿还幻想着靠一次“面谈”就能换来中国的让步,那只能说,特朗普的“预感”还不够坏。

信息来源:7月中国减持美债257亿美元,持仓创16年最低 观察者网2025-09-19 08:44

美议员罕见访华,坦言“不能六七年才来一次” 观察者网2025-09-22 08:3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财经   美方   中国   不好   美国   中美   美元   华盛顿   中方   代表团   史密斯   市场   预算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