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半导体圈可以说是炸开了锅,各种消息满天飞,外媒更是直呼“事情闹大了”。
荷兰光刻机圈子彻底打破了平静,ASMI这位全球光刻机龙头,加上一众应供货商,都在明里暗里的往中国市场靠。

它们一边嘴上说着遵守美欧出口管制,另一边却忙着给中国客户送设备、保部件供应。
这不禁让人疑惑,它们究竟是要闹哪出?又为何要“心口不一”呢?

商业世界里,没有什么比真金白银的损失更让人清醒,还记得2024年10月,美国那纸禁令下来的时候吗?
ASML的股价应声雪崩,一天之内狂泻12%,创下了26年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市值凭空蒸发了超过500亿欧元,这笔账,谁都算得明白。

中国市场曾经一度占据了ASML近三成的销售额,禁令等于是直接堵死了一条黄金水道,求生是本能,ASML的管理层显然预判到了管制的风暴只会越刮越猛,于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抢运”开始了。
禁令的靴子还没完全落地,ASML的货轮就已经加速驶向了东方,在短短两个季度里,超过27台先进的DUV浸润式光刻机,比如NXT:1980i这样的核心设备,被紧急交付给中国客户。

另一头,像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以及长江存储这样的中国企业,也心领神会,面对未来可能断供的巨大风险,他们果断出手,集中下单囤货。
长江存储更是在2024年第二季度接收了多台设备,全力扩充其NAND闪存的产能,这一来一回,直接把ASML的财报给救了。

2023年,在重压之下,公司总营收依旧实现了9.3%的增长,而到了2024年,中国市场的销售占比更是从原来的近三成,一路飙升到了惊人的49%。
这场“默契配合”的独角戏,ASML一家可唱不来,它背后那张庞大的欧洲供应链网络,尤其是提供核心镜头的德国蔡司,态度至关重要。

蔡司的回应简单而直接:我们遵守德国法律,我们会继续为DUV系统供应镜片,翻译过来就是,生意照做,对蔡司和那数十家荷兰本土的精密机械厂商来说,这根本不是个选择题。
中国市场太大了,放弃无异于“自杀”,他们没法向自己的股东和员工交代,他们表面上配合管制,暗地里却灵活调整物流路线,想方设法优先保障对华部件的供应,毕竟,ASML九成的供应链都在欧洲,这些伙伴的支持,才是它生存的根基。

企业的求生欲,很快就把压力传导到了政府层面,荷兰和德国政府发现自己被夹在了中间,一边是来自大洋彼岸的政治高压,另一边是本国经济命脉的现实利益。
于是,一场高难度的“平衡木”表演开始了,荷兰政府的操作尤其亮眼,2023年9月,他们悄悄推出了一个“数据豁免”机制,允许ASML无需公开部分DUV设备的出口详情。

理由冠冕堂皇——“保护商业机密”,但这直接导致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结果,荷兰官方公布的对华双重用途产品出口额仅为2.53亿欧元,而ASML同期的财报上,对华营收却高达近89亿欧元。
中间这超过80亿欧元的巨大鸿沟,仿佛成了一个隐形的“保护罩”,让关键的交易在统计数据中“人间蒸发”,显然,荷兰政府是在为自己的经济支柱提供缓冲地带,但有时候,平衡木也会踩空。

今年10月12日,荷兰政府突然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一年,这一步棋,显然没算计好连锁反应。
中方迅速反制,限制了安世半导体及其分包商的芯片对外供应,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大众、宝马这些欧洲汽车巨头的供应链立刻告急。

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操作,恰恰暴露了其尴尬的处境,一边想施压,一边又极度依赖中国市场托底,就像ASML今年第三季度的业绩,正是靠着占比42%的中国市场才稳住了阵脚。
与此同时,中国也打出了自己的牌,就在10月初,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稀土产品出口实施新的审批机制,这一招,可谓是“精准点穴”。

因为无论是光刻机的光源、镜头、双工件台这三大核心部件,还是代表未来的高NAEUV系统,都对高纯度稀土有着极高的依赖性。
ASML的首席财务官很快就公开承认,虽然公司短期库存充足,但长期来看,成本上升将不可避免,欧洲的供应商们更是闻风而动,立即派人前往东南亚和日本寻找替代供应源,并火速启动了备用采购计划。

这场持续的博弈,看似是一场零和游戏,却在不经意间打破了原有的产业平衡,意外催生出了一片产业“新大陆”,外部的极限施压,反而成了中国自主技术发展的最强催化剂。
就在大家还聚焦于禁运和限制的时候,上海微电子自主研发的28纳米DUV光刻机,已经悄然进入了量产阶段,并且被中芯国际投入实际生产线,芯片良率还在不断提升。

更进一步,华为与中科院合作的EUV原型机“Hyperion-1”,也已进入试产阶段,这些实实在在的进展,直接体现在了数据上,今年上半年,国产光刻机的交付量实现了翻倍增长。
ASML在DUV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首次出现了松动,份额从约90%下滑到了85%,连锁反应也蔓延到了全球供应链,没人再敢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了。

德国蔡司在今年9月宣布扩建其欧洲工厂,同时加大对亚洲本土厂商的投资,荷兰的材料供应商们,一边忙着寻找稀土的替代品,一边已经开始和中国企业签订联合研发协议。
这标志着,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正从过去那种单极依赖的稳定结构,向着更多极化、区域化的方向演变。

当然,博弈并未结束,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就在10月8日,美国众议院的一份报告,再次将ASML对华销售问题提升到“国家安全隐患”的高度,并呼吁欧盟、日本联合起来,共同限制ASML和东京电子的出口。
这预示着政治干预的“新常态”已经到来,ASML自己也心知肚明,在其对未来的展望中,已经开始计划如何用其他地区的增长,来弥补中国市场未来潜在的萎缩,全球半导体产业,注定要在这种“管制-规避-反制-重构”的循环中,艰难前行。

这场角力中没有简单的赢家,它迫使ASML这样的巨头在夹缝中展现出惊人的求生智慧,也倒逼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技术独立的步伐,更推动了全球供应链朝着一个更加复杂、但也可能更加多元化的未来走去。
最终的话语权,不取决于立场宣告有多响亮,而取决于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已经被彻底重塑的产业新格局。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ASML第三季度新增订单54亿欧元 预计2025年净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5%》证券时报e公司2025-10-16 15:46

2.《阿斯麦CEO罕见发声:美国越挡路,中国越迎难而上》观察者网2025-06-06 11:01

3.《全球光刻机巨头业绩“爆雷”,阿斯麦单日股价跌幅创26年之最》新浪财经2024-10-16 17:50

4.《商务部回应批准稀土出口等国际经贸问题》来源:新华社 2025-10-17 03:46
更新时间:2025-10-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