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报】
“红色文物竟然可以这么酷!”“这是我上过的最特别的思政课!”“红色旅游‘圈粉’又‘圈心’”……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基本陈列展厅的留言簿上,多了许多充满青春气息的“情感表白”。据统计,“五一”期间,瑞金共和国摇篮旅游区闸机客流达71万余人次,同比增长128%,呈现出一片红火沸腾、安全有序的节日氛围。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新时代新征程,红色场馆如何突破传统模式,把红色历史展示好、利用好、弘扬好,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近年来,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以下简称瑞金纪念馆)坚持与时俱进、向新而行,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沉浸式体验打造、互动式教学创新等,着力让红色历史“活起来、动起来、潮起来”,切实增强了红色场馆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教育力,交出了一份让观众满意的“创新答卷”。推出的“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保护一片旧址,带活一个乡镇”入选全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该馆获评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数字赋能:让红色文物“潮”起来
“同学们,将你们的手放在红星闪烁的地方,画中的历史场景就会动起来,相应地就能解锁一个历史小知识哦。”在瑞金纪念馆展厅内,讲解员正带领开展研学活动的学生们打卡“苏区长卷”。
互动打卡“苏区长卷”
与博物馆传统静态布展形式不同,这幅长21.6米、高4米的体感虚拟互动长卷,是现代科技与历史场景的动态融合呈现,被观众喻为苏区时期的“清明上河图”。静景画面中共有近二百个角色,若干牲畜、房屋、树木、河湖等,观众可细致欣赏画中人物故事场景,也可通过触摸交互,动态了解15个具有代表性的苏区革命小故事。在声、光、影的烘托下和看、听、触、赏、玩等多层次的交互体验下,仿佛穿越回到了中央苏区时期的瑞金。“太神奇了!就像在玩解谜游戏,不知不觉就学到了很多知识。”高一学生杨子珑兴奋地说。
场馆内设置了多处多媒体互动展示屏,通过触摸、滑动屏幕,观众可以浏览大量的红色历史图片、文物高清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也可以通过手势操作,放大图片、播放视频、查阅文献,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部分展示屏还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通过趣味问答的方式,检验观众对红色文化的掌握程度,增加参观的趣味性。
沉浸体验:让红色教育“动”起来
“快看!我的VR地图显示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一苏大会’)旧址就在前方50米!”叶坪旧址群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林悦举着手机,像解锁游戏关卡般兴奋地穿梭在青砖灰瓦的旧址间。“一苏大会”旧址内,与她同行的学员们有的正在扫描二维码,通过智能终端身临其境参加“一苏大会”;有的正上传照片,用AR体验机器制作“一苏大会”代表证……各种各样融合科技与历史的沉浸体验式研学,让00后们直呼“比刷短视频还上头”。
“一苏大会”沉浸式体验空间
红色景点还开发了多种VR体验项目,学生们可以“穿越”到革命年代,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战斗场景。“我刚刚‘参加’了游击战争,那种紧张感太真实了!”大礼堂旧址群中,学生张明摘下VR设备,仍难掩激动的心情。
“看!这个小红军在跟我打招呼!”叶坪智能讲解员展示区,8岁的小游客乐乐兴奋地指着面前的虚拟影像。只见一位红军战士正微笑着向观众讲述着革命故事,逼真的效果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些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充满互动的探索之旅。瑞金纪念馆正以创新的姿态拥抱数字时代,用科技赋能红色文化,让革命文物“活”起来,让红色教育“动”起来。
创新实践:让红色研学"活"起来
在瑞金纪念馆的社教室里,学生们正在展示他们的研学成果。有的小组制作了红色文化短视频,有的设计了红色文创产品,还有的创作了红色主题绘画作品。
“刚把我拍摄的文物解说视频发布到视频号,好多人给我点赞呢!”学生刘洋自豪地说。瑞金纪念馆推出的“火眼金睛探馆藏”研学活动,让学生们根据提供的线索在展厅内找到相应的文物,并通过拍摄短视频对文物进行介绍。对于质量较高的视频,该馆会在官方平台上进行发布,鼓励更多学生参与活动。红井旧址群把学生们在景区内创作的红色主题绘画作品制作成了一幅超长画卷,节假日在景区进行展示。看到自己的研学成果被更多人看到,学生们纷纷表示:“特别有成就感!”
“红色场馆的历史文物可亲可敬,太有趣啦!”学生张明在研学日记中写道,“这次研学让我对红色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要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分享给更多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一位旅游管理人员兴奋地说,瑞金纪念馆的创新实践表明,只要与时俱进、向新而行,善用科技手段,创新表达方式,红色场馆就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观众喜爱的“网红点”“长红点”。
编辑:陈尚宇
校对:陈颖航
审核:李文昌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05-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