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被官媒点名原因曝光:煽动仇视父母、颠倒黑白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一个平台将人们的情绪当成摇钱树,不断向用户输出诱导性的情感陷阱,那这个平台真就走不远了。

小红书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其实官方点名批评它真是一点也不奇怪,只要稍微看看它之前的内容就明白了,煽动对立、凭空捏造都只是其中一环。

小红书被点名后会如何改革?它里面的东西到底有多离谱?

社会焦虑是个好生意

小红书到底有多离谱,今天就和大家说道说道,记忆里有刷到过这样的帖子,说的是一位年轻女孩控诉婆婆如何逼她喝下香灰水,字里行间充满了绝望与无助,如此悲惨的身世让评论区瞬间被点燃,成千上万的留言涌入,同情、愤怒、声讨,情绪一下就被带动了。

划走这条下一条画风突变,一个自称考研失败的学生正在“含泪”甩卖自己整理的全套资料,文案悲情、配图认真让人心生怜悯,当你还在感慨时,可能连自己都没意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了商家设计好的情绪圈套中。

小红书就引导人们情绪的一个载体,它的规模早已不是简单的内容失控了,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利用社会中的焦虑创造出一个个“精妙故事”的加工厂,在这里有源源不断的“情绪商品”产出,最终目的是实现流量和金钱的双收割。

他们深知当代社会想要赚到钱就必须要找到人们埋藏在心底最深的焦虑,婚恋的压力、代沟的冲突、学业的内卷,这些情绪被精准地识别、提炼,然后贴上标签,于是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激化两性对立、婆媳矛盾的内容。

这些话题在引导舆论上确实是一把好手,参与的人多了,流量自然就来了,每个话题都能轻易让用户恼怒,MCN机构在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他们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成一个个标准化的模板。

“恶婆婆”、“渣男”、“扶弟魔”,这些角色被明码标价,想上演一出婆媳大战?演员费五百元,需要一个抑郁症患者的角色?八百元,剧本是由专业的传媒公司批量生产的,那个广为流传的《婆婆逼我喝香灰水》,就是他们的“爆款选题”之一。

从业者毫不避讳地承认这类内容就是迎合观众,因为“数据表现极佳”,在他们眼里,焦虑不是痛苦,而是可以量产的爆款的诱因,就连普通用户真实的情感,也会被他们当成“上好的创作品”。

你可能只是随手发了一张图,配了几句简单的文字,但在算法的推动和评论区的发酵下,它很快就会被演绎成一个关于出轨、家暴、家庭不和的复杂故事,极端的评论比比皆是,甚至有“杀夫教程”,这样的平台怎能不被点名批评!

算法的大手在背后

MCN是最直接的作恶者,平台的算法就是这起大型“情感诱导”的最大推手,算法通过实时数据,精准识别出哪些“情绪模板”最受欢迎,然后立刻向全平台发出信号,使MCN的创作者加大马力,复制生产!

MCN从业者口中的“数据好”正是算法指挥下的结果,高讨论度的内容被推上热搜,进一步激励更多人模仿创作,这套系统还会为用户画像,一旦你对某个极端话题表现出较高的互动,算法就会给你打上“高互动用户”的标签,然后开始精准投喂。

各种对立、冲突内容会构成的一个针对性的“信息茧房”,而你就会被算法丢到这个茧房当中,这不是简单的内容推荐,而是让你慢慢对情绪上瘾,难怪有数据显示,青少年用户在该平台的停留时长已经越过了警戒线。

更可怕的是这些制造话题的人还具备强大的自我进化和规避审查的能力,当监管压力来临时,它会迅速将那些高风险、高流量的话题用拼音或者谐音的方式取代,这样不仅用户能看懂,监管还不好追查。

这种行为不是打擦边球这么简单了,而是对官方审核的公然挑衅,平台声称自己的技术在不断升级,但现实是技术升级的速度永远也跟不上用户创造规避手段的速度。

流量的反噬

情绪被成功制造出来后就进入了商业变现的环节,高度情绪化的背后是“广告”和“诈骗”,当用户沉浸在强烈的情绪中时,他们的判断力是最低的,“卖惨加引流”成了一条屡试不爽的诈骗捷径。

那个伪装考研失败、实则销售资料的帖子只是冰山一角,不法分子在平台上分享虚假的“致富经”,一步步诱导用户进入虚假的投资骗局,这些被情绪包裹的商业内容就像一颗颗糖衣炮弹。

大量付费推广伪装成普通用户的日常商品分享不断误导着消费者,许多人以免费分享为名,最终却将用户引导至微信等平台进行付费交易,进而完成收割,然而当平台开足马力追求利润时,反噬也随之而来。

最直接的就是小红书海外版的溃败,它也曾与Tik Tok一样在美国等市场登顶应用商店榜单,风光无两,但由于内容同质化和文化隔阂,国际版在短短半年内就流失了约三成的用户,平台的信用也跟着“塌房”。

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评论区里发问“这是不是剧本?”,之后就是官媒的点名批评,网信办因特定问题的约谈,都在不断诉说着小红书在自掘坟墓而且马上就要把自己埋了,好在现在一部分处罚条例出现了。

对造谣行为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并将连带责任追究到MCN机构,彻底封杀“情绪产品”的流水线,小红书并不是个案,其实整个互联网都在多多少少的在试探“情绪商品”的底线,当情绪算法被当做“摇钱树”,有心者就会释放最大的恶。

所以每一个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思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我们用每一次“不感兴趣”的点击、每一次对虚假内容的举报都是在亲手拆掉禁锢我们思想的情绪陷阱。

网络空间可以成为分享美好的园地,可以成为交流思想的广场,但不应该是一个纯粹的情绪宣泄场,更不该是一座为了流量和金钱而精心设计的“情绪工厂”。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5

标签:科技   颠倒黑白   冰山   父母   原因   情绪   用户   算法   内容   平台   流量   话题   焦虑   香灰   精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