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之后,深圳五个年轻人,又杀出一个“全球第一”!

四年时间,从零起步到占据全球消费级3D打印机近三分之一的市场——这不是硅谷神话,而是一家深圳创业公司交出的成绩单。

在无人机领域的大疆之后,深圳这片创新热土再次孕育出一个改变行业规则的“全球第一”:拓竹科技。

创造奇迹的四年

你可能很难相信,短短四年时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初创团队,就能从零开始,直接坐上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的头把交椅。

没错,这家叫拓竹科技的公司,到2024年已经拿下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江山,硬生生把一个曾经小众的“极客玩具”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深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这家公司到底按下了哪个加速键,改写了整个行业的剧本?

故事,不能从头说起,我们得直接切入要害,看看它是如何用一套独特的组合拳,颠覆了所有人的想象。

不伺候“老太爷”了

在拓竹出现之前,玩3D打印机,那不叫创作,叫“修行”。用户买回一台机器,更像是请回了一尊“老太爷”,需要百般伺候。

打印失败是家常便饭,一堆塑料丝缠绕在一起,行话叫“炒面”,足以让任何一个充满热情的入门者心态崩溃。

反复的手动调平、复杂的参数设置,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劝退点。拓竹的创始团队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核心。

他们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像“间谍”一样潜伏在Reddit、Facebook这些海外社区里,把用户的所有抱怨、吐槽,一条条扒下来,当成了产品研发的第一份需求文档。

用户抱怨机器难用、模型难找、耗材难配,这三大痛点,成了他们瞄准的靶心。

于是,当他们2022年推出首款产品X1时,整个行业都惊呆了。这台机器,完全不像这个时代的产物。

它内置了足足43个传感器,能实现全自动校准。用户再也不用像个卑微的学徒,拿着小纸片去一遍遍手动调平。

更绝的是,它还装了个摄像头和AI算法,能实时监控打印过程。一旦发现有“炒面”的苗头,机器会立刻自动暂停,彻底终结了用户的失败恐惧。

这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行业的打印成功率,从普遍挣扎在六七成的水平,暴力拉升到了惊人的98%。这已经不是改良,而是革命了。

《时代》杂志把它评为“2022年度最佳发明”,一点也不夸张。

搞定了技术,拓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人玩得起。

首款X1性能直逼工业级,售价却压在了一万元以内。紧接着,他们迅速推出了P1S、A1mini、A1等一系列更亲民的型号,价格下探到两千到四千元区间。

在国内,一些型号享受国补后,入手门槛甚至降到了1500元左右,真正把“创造”的权力,交还给了每一个普通人。

硬件是锤子生态是城堡

如果说极致的硬件体验是拓竹砸开市场的“破城锤”,那么他们精心构建的内容生态,就是一道让对手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硬件负责拉新,生态负责留存,这个“双螺旋”结构,才是拓竹真正的杀手锏。

想当年,X1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一亮相,就掀起了一场风暴。一个月卖出6000台,卷走近5000万元。靠的是什么?

除了前面提到的智能化,还有硬核的性能指标:它能支持多达16种颜色或材料同时打印,打印速度更是比同类产品快了一到五倍。这种降维打击,让它迅速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但工具再好,也得有东西可造。解决了“能不能用”的问题后,拓竹在2023年推出了模型平台MakerWorld,专门解决“用什么”和“想不想用”的问题。

这个平台玩得相当聪明。它不像其他平台那样等着用户上传,而是直接用真金白银“砸”出内容。平台每年拿出数亿资金,重奖那些上传高质量原创模型的设计师。

在这个激励机制下,顶尖的设计师一年能挣超过50万元。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高质量的模型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到了2024年初,平台上的模型数量就突破了100万大关。

一个完美的闭环形成了:设计师赚到钱,普通用户获得了海量的免费优质模型,这反过来又提升了拓竹打印机本身的价值。

近期,拓竹更是给这个生态引擎装上了AI涡轮。他们接入了腾讯的混元3D生成大模型,这意味着用户甚至不用再费力去寻找模型。

只要输入一段文字或者一张图片,AI就能直接为你生成一个3D模型。创作的门槛,被再一次夷为平地。

当城堡建好后,自然要竖起吊桥。2024年10月,拓竹发起了版权诉讼,狠狠打击了那些抄袭其模型平台的竞争对手。

这一系列操作,清晰地表明,硬件只是开始,这个由内容、创作者和用户构成的强大生态,才是他们真正的壁垒。

深圳速度与大疆血统

拓竹的崛起,不是一个孤立的创业神话,而是深深植根于深圳这片土壤的系统性成功。创始人陶冶的履历,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位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又在德国拿到精密机械博士学位的高材生,曾是无人机巨头大疆创新的核心人物。

他曾担任大疆消费级无人机事业部的负责人,亲手主导过大疆MavicPro这款划时代的明星产品。

2020年,他带着四位大疆的前同事和业务骨干,在深圳宝安一个办公住宿一体的小厂房里,用不到100万的启动资金,开启了这段“实现个人抱负的最后机会”。

团队自带的“大疆血统”,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懂得如何打造一款能风靡全球的消费级硬件。而深圳完善的供应链网络,则为他们的想法插上了翅膀。

在这里,效率被压缩到了极限。拓竹并没有选择简单的代工模式,而是在工厂里设立专属产线,自己管理人员和物料。

他们自研核心主板,不仅成本降低了30%,性能还提升了20%。一个看似简单的激光雷达传感器背后,是40家企业的协同合作。一个想法从图纸变成成品,最快只需要三天。

这种“极限效率”,并非拓竹独有,而是整个深圳产业生态的缩影。放眼望去,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除了拓竹这个新科冠军,还有位居第二的深圳创想三维。

这两家公司,再加上纵维立方、智能派等,这些深圳企业合计控制了全球超过九成的市场份额,让深圳成为了这个领域的绝对中心。

再横向一看,你会发现这幅景象何其熟悉。大疆的无人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其运动相机也将在今年超越GoPro,拿下全球66%的份额。

影石创新的全景相机,2023年就已手握全球67%的市场。深圳,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盛产“全球第一”的独特创新生态。

高速飞轮下的摩擦力

然而,没有哪个神话是完美无瑕的。任何指数级的增长,都必然伴随着巨大的摩擦力。四年登顶的荣光之下,拓竹也必须直面高速飞轮带来的严峻考验。

首先是内部的“生长痛”。规模的急速扩张,给品控带来了巨大挑战。2024年初,旗下A1型号打印机因热床存在缺陷,公司不得不主动召回了6220台。

同时,用户量的激增也让客服等岗位不堪重负,员工加班严重,组织管理能力面临极限拉扯。

外部的“围剿战”也已打响。近期,拓竹就遭到了美国行业巨头Stratasys的专利诉讼,虽然最终胜诉,但这标志着他们已经进入了老牌巨头的视野,随时可能面临高端技术层面的遏制。

而在国内市场,同行们迅速跟进,在低端市场掀起了惨烈的价格战,蚕食着它的根基。

更深层次的挑战,来自行业本身的天花板。时至今日,消费级3D打印依然缺乏一个能引爆市场的“超级应用场景”。

目前,它的主要用途还是打印一些玩具手办、办公家用的小工具,或者鞋类样品。

这个市场想要迎来真正的爆发式增长,必须突破现有局限,真正成为家庭的日常用品,或是中小企业的标配办公设备。

结语

回顾拓竹的崛起之路,它并非简单依靠某一项技术突破,而是用户思维的胜利、产品与生态双轮驱动的胜利,更是深圳系统性优势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改写了一个行业,更为新时代的中国科技企业如何在全球市场上实现颠覆,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范本。

这支由陶冶带领的五人创始团队,用竹子坚韧且生长迅猛的特性为公司命名,寄予了厚望。如今,“拓竹”已然长成一片茂密的竹林。但光环之下,内外的挑战真实而尖锐。

从一个横空出世的颠覆者,转变为一个需要持续引领行业的领导者,拓竹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科技   深圳   年轻人   全球   模型   用户   市场   生态   无人机   行业   硬件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