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轻飘飘的虚假“合格证”,扛不起一个孩子沉甸甸的生命。
▲检测中介客服人员微信朋友圈的宣传。图/潇湘晨报客户端网页截图
文 | 丁慎毅
空塑料袋也能变成“合格”的儿童救生衣?这不是笑话,而是《潇湘晨报》8月26日曝光的真实情节。记者只花了几百元,就为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商品”买到了CMA、CNAS认证的检测报告。这是不是让人细思极恐?
现实里,很多父母买儿童救生衣,都认真看过商家晒出的检测报告。那几个字母、一枚红章,曾是父母心中最可靠的“安全锁”。但如今,这些却成了明码标价、随意买卖的印刷纸,儿童救生衣也因此成了没有救生功能的玩具。
救生衣当然不是玩具,其关系着一个孩子的生死。这些未经严格检测的救生衣,可能在关键时刻失去浮力,甚至在水中散开。而那些虚假报告,恰恰让这样的产品拿到了一纸“合格证”。
而据报道,这背后已有一条成熟的灰色产业链:中介牵线、检测机构收钱办事、配套的假查询网站也已就位。他们刻意把公司注册地、收样地、报告发出地分开,就为躲避监管。各个环节心照不宣,一起制造着“纸上安全”的骗局。
这不禁让人想问,他们为何敢于如此放肆?原因很简单,罚得不够痛。一份假报告能卖600元甚至上千,即便被查了,最高罚款也只有30万元。对暴利来说,这点代价自然是不痛不痒。
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救生衣或许只是冰山一角。今天是儿童救生衣,明天就可以是奶粉、玩具,是儿童食品药品。
检测报告原本该是安全的“守门人”,如今却沦为“造假帮凶”。他们拿着专业权威的背书,却无需送检,只收几百块钱就能凭空编出一套完美数据。甚至,假的查询网站也做得跟真官网几乎一样,普通人根本辨不出真假。
虚假报告大行其道,机构三地分离的操作长期没被识破;30万元罚款面对非法暴利的无力感,都值得反思。毕竟,任何环节的失守,都是在拿孩子的生命安全做赌注。
无良商家用低成本换高利润,不法分子靠假报告赚快钱,唯有消费者在不知情中扛下所有风险。要改变这一不堪现实,就得从全链条上夯实屏障。比如,建立检测报告区块链系统,让每一份报告可追溯、不可篡改,假网站再也没法鱼目混珠。
监管也要真正“带电”,对造假机构,不妨“一次性死亡”,终身禁业。而跨部门联合执法,避免不法分子钻空子,也十分必要。
当然,相关电商平台也不能只做“收租者”,而需负起责任。平台不能简单看商家有没有检测报告,还要尽职验证报告真不真。同时,也要建立更便捷的举报通道,让消费者发现问题就能一键反馈。
说到底,儿童救生衣背后是活生生的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检测不该成为一桩生意,而要老老实实当好儿童安全的“守门人”。毕竟,一纸轻飘飘的虚假“合格证”,扛不起一个孩子沉甸甸的生命。
撰稿 / 丁慎毅(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柳宝庆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