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省港澳” 到 “大湾区”:广东城市合称,千年通商口岸的变奏

当“江浙沪”正式更名为“沪苏浙”的新闻震动长三角,据说原因是为了避免江西的误会,顺便强调一下上海的作用,以及要扶正苏州。

广东人莞尔一笑——这不过是岭南大地千年区域叙事的现代回响。从明清府县到珠三角都市圈,广东的城市并称早已刻下三百年融合基因:

一、历史基因:权力与地理的交响曲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为获取岭南的犀角、象牙等资源,岭南的犀角、象牙等资源,于前220年启动战备,修驰道、调军需,派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初期因越人游击战术受挫,后通过灵渠(连通湘漓水系)解决后勤问题。
前214年秦军最终平定岭南,设南海郡(今广东中东部)、桂林郡(今广西大部)、象郡(今越南北部及广西西南)。其中南海郡地位最高,郡治番禺(今广州),辖番禺、龙川等四县。南、桂、象此三郡,成为了广东、广西、海南和越南的前身。秦亡后,南海郡尉赵佗以三郡为基础建立南越国,延续中原治理模式。

二、岭南府州密码:行政区划里的文化基因与权力图谱

1.上六府与下四府:珠江划出的文明分水岭

2.民系密码:行政区划里的身份图腾

惠潮嘉:清代惠州、潮州、嘉应州(梅州)的行政捆绑,让客家山歌与潮汕方言在韩江流域碰撞,至今梅州仍是"世界客都",潮汕三市则演绎着分合大戏。

南韶连镇:南雄、韶州、连州组成的军事铁三角,清代设南韶连镇总兵,为粤北军事重镇。三地以客家文化为主,兼具广府影响。

广肇罗:广州、肇庆、罗定的旧称,清代广肇罗道治所驻广州,涵盖珠三角西部及粤西部分地区。

南番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广州市番禺区与佛山市顺德区的历史合称,其渊源可追溯至秦汉时期,清代 “南番顺” 涵盖今广佛核心腹地,三地同属广州府,共同构成珠江三角洲最早的经济文化高地,被誉为 “广府文化的发祥地”。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广佛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海陆丰:海丰、陆丰的合称,现汕尾市。历史上属惠州府,文化上融合闽南,文化上融合闽南与客家元素,以 “海陆丰革命老区” 闻名。

广州十县:指明清时期广州府下辖14县,民间常以 “广州十县” 代指核心区域,包括南海、番禺、顺德、东莞、新安(今深圳)、三水、增城、香山(今中山、珠海)、新会、新宁(今台山)、从化、清远、龙门、花县(今花都)。这一区域是广府文化的核心,至今仍以 “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为广府文化的代表符号。

惠州十属: 是明清时期惠州府下辖的九个县及一个直隶州的合称,其地理范围覆盖今粤东、粤北及珠三角部分区域,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惠州及周边地区的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惠州地域自秦代设傅罗县(今惠东梁化)起,长期作为岭南东部的政治中心。唐代循州多次更名,辖县范围逐步稳定,至南汉分设祯州(后改惠州),奠定后世行政区划基础。

明洪武元年(1368 年)正式设立惠州府,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形成 “九县一州” 格局:归善(今惠阳、惠东)、博罗、海丰、陆丰、河源、龙川、和平、长宁(今新丰)、永安(今紫金)及连平州。这一称谓在清末民初固定下来,成为海外惠州侨胞维系乡谊的核心符号。

民国时期惠州府废除,各县分属不同专区。1988 年惠阳地区撤销后,原惠州十属分属惠州、河源、汕尾、深圳等市。尽管行政区划多次调整,“惠州十属” 作为文化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如世界惠州同乡恳亲大会即以此为纽带。

高雷阳三属:高州、雷州、阳江的俚汉混血文化,孕育出独特的年例祭祀与雷剧艺术,如今在湛茂都市圈规划中重获新生。

潮州八邑或九邑:历史上潮州府下辖的海阳、揭阳、潮阳、澄海、普宁、惠来、饶平、丰顺八县,有时还算上大埔,现分属汕头、潮州、揭阳及梅州,是潮汕文化的核心区域。

四邑:新会、台山、开平、恩平的合称,源于晚清 “土客械斗” 后形成的文化分界,1854 年海外首个 “四邑会馆” 在墨尔本成立。

五邑:1912 年鹤山设县后,四邑扩容为五邑(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现属江门市,是著名侨乡。

钦廉四属:钦州、灵山、合浦、防城的旧称,明清属廉州府,1965 年划归广西。广东民间仍称 “钦廉四属” 为 “老广府” 的延伸区域,保留广府文化印记。


客家四州:包括广东的梅州、惠州,以及江西赣州、福建汀州(龙岩长汀县),因客家人口聚居形成的文化概念,其中梅州为 “世界客都”,惠州为“客家侨都”,赣州为“客家摇篮”,汀州为“客家祖地”,另外,还有河源为“客家古邑”,韶关为“客家第五州”。

雷琼:雷州、琼州的并称,历史上同属高雷琼道,以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为主体,强调地缘与文化的关联性。

三、改革开放:中小城市的惊人奇迹

“广东四小虎” 是指改革开放初期(1980 年代)在珠江三角洲崛起的四座经济迅猛发展的城市 ——东莞、中山、顺德(今佛山顺德区)、南海(今佛山南海区)。这一称谓由新华社记者王志纲在 1987 年的报道中首次提出,类比 “亚洲四小龙”,形象概括了它们以中小城市体量创造出惊人经济活力的传奇。

四、都市圈时代:名字背后的权力博弈

如果说,将长三角“江浙沪”更名为“沪苏浙”是为了突显上海龙头地位,广东的命名游戏更显江湖气:

广州都市圈:由广佛肇经济圈发展而来,包括广州、佛山、肇庆的经济合作区,涵盖广州市、佛山市全域,以及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四会市,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2008 年启动,以交通一体化和产业协同为核心。广州都市圈以“广佛同城化”为核心,打造国家级同城化示范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

深圳都市圈:深莞惠经济圈发展而来,包括深圳市、东莞市、惠州市全域及深汕特别合作区。2023 年升级为国家级都市圈,2023 年 GDP 总量达 5.16 万亿元,是全国首个突破 5 万亿的都市圈。其核心定位为科技创新引领型都市圈,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目标是建设世界级产业创新走廊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珠西都市圈):前身是江中珠,但为了凸显珠海,于是改为珠中江经济圈。由珠海、中山、江门、阳江四市组成,2022 年 GDP 约 1.3 万亿元,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规划构建 “一核三极、两圈四轴” 格局,以珠海为核心,联动港澳及广深都市圈,打造大湾区高水平开放合作新高地。通过“前店后厂”协作模式,重点培育船舶制造、新能源装备等产业集群。

五、破壁者联盟:当行政边界遇上文化引力

结语:名字即命运

沪苏浙更名是行政理性的胜利,而广东的并称史却是一部野性生长的史诗:每一个名字都是岭南人用血缘、苦难与生意织就的生存网络。
广东仍在续写“命名-分裂-重组”的循环——因为在这里,
区域协作从来不是文件里的口号,而是宗族祠堂的香火,是东江革命的火种,是侨批银信里的嘱托,是西江货轮鸣笛时的生死与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8

标签:历史   变奏   广东   口岸   港澳   千年   城市   惠州   文化   潮州   南海   客家   广州   都市   岭南   梅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