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撞小行星?两次伴飞+高速成像,比NASA的DART更狠?

据央视新闻9月5日报道,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透露,我国正规划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旨在验证行星防御技术的可行性。这项被称为“太空台球”的高难度操作,或将改写人类应对天体威胁的历史。

从“单次撞击”到“全程把控”的技术跨越

在2022年美国DART任务中,航天器以6.1公里/秒的速度撞击小行星Dimorphos,虽成功缩短其轨道周期33分钟,但仅依赖单次撞击后地面观测评估效果 。而中国方案采用“观测器先行抵近-撞击器高速撞击-观测器二次监测”的闭环流程,能实时捕捉撞击产生的1.6万吨溅射物动态,甚至识别毫米级颗粒的喷射方向。某航天专家直言:“这相当于给小行星做‘CT扫描’,比DART的‘盲撞’更精准。”

这种技术突破源于天地联合观测网络的构建。观测器搭载的近距离高速成像系统,可在撞击瞬间以微秒级快门记录小行星表面裂纹扩展,配合地面射电望远镜阵列,能精确计算撞击产生的动量转移效率。相比之下,DART任务依赖意大利CubeSat事后拍摄的18张照片,数据完整性存在先天不足。

国际合作背后的战略博弈

吴伟仁院士在会上明确表示,将向全球伙伴开放地面联合监测、载荷搭载等合作 。这与中国空间站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理念一脉相承,但在行星防御领域更具现实意义——例如,若2032年潜在威胁小行星2024 YR4撞击概率上升,多国联合观测网可将预警时间从7年延长至10年以上。

然而,技术标准主导权的争夺暗流涌动。美国DART任务虽验证动能撞击可行性,但其后续赫拉任务仍需依赖欧洲航天局设备 。中国方案通过“撞击+伴飞”一体化设计,已吸引巴西、南非等国表达合作意向。某国际航天政策研究员指出:“谁掌握撞击效果评估的话语权,谁就能主导未来全球防御体系的规则制定。”

深空经济的“第一块试金石”

除防御价值外,这项任务还暗藏资源开发野心。吴伟仁透露,小行星2015 XF261(直径约170米)的轨道特性适合开展“以石击石”实验——即捕获小型小行星撞击威胁天体,同时提取其含有的铂族金属 。若技术成熟,未来可形成“撞击防御-资源开采-太空制造”的闭环产业链。

在合肥会议现场,某商业航天公司展示了基于撞击技术的太空采矿原型机:通过模拟小行星表面松散结构,该设备能利用撞击产生的溅射物收集金属颗粒。这种“暴力采矿”模式,或许比传统机械臂更适合零重力环境 。

如果中国成功实施这一任务,将如何影响全球小行星防御体系的建立?各国应该如何协作应对潜在的天体威胁?



(本文内容来源:央视新闻9月5日报道、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资料、美国DART任务公开数据、国际航天政策研究员访谈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7

标签:科技   小行星   中国   观测器   天体   航天   美国   技术   闭环   太空   动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