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买美国大豆,特朗普政府的报复还是来了,又在能源领域对华发起新的制裁。那么,中方选择不采购美国大豆有何缘由?美方的举动又能否换来他想要的结果?
众所周知,美国农业长期依赖出口,特别是大豆,而中国是最主要的买家。2024年,中国进口了1.05亿吨大豆,其中2213万吨来自美国。然而,自特朗普重掀起关税战以来,中国已开始不断调整采购渠道,逐步减少对美国大豆的依赖。
资料显示,为了稳定供应,中国加大了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进口,并推动与这些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例如,中巴之间不仅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还在推动农产品溯源体系和环保认证的互认。这意味着,未来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会更加稳固,而美国大豆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大豆输华量已经连续“挂零”。
再加上今年美国中西部地区频繁遭遇暴雨,导致农作物种植延迟、病虫害加重。农民不得不额外花钱购买杀菌剂和烘干设备,导致成本上升而收入下降。再加上牛肉和乙醇产业的下滑,整体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可以说,美国农业的经济状况,比2018年贸易战期间还要糟糕。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农民将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但特朗普的回应更多是政治化的姿态,而非实际解决办法。他在社交媒体上呼吁中国增加大豆订单,甚至提出“翻四倍”的要求。特朗普声称,要为中国提供“快速服务”,但这明显是不切实际的说法,因为中国已经锁定了巴西的供应,而且中国的豆粕供应已出现过剩,没有必要突然大幅增加采购美国大豆。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提出的农业补贴方案也遭到批评。未来十年600亿美元的补贴,表面上是支持农民,实际上很多资源流向大型农业企业,而家庭农场得到的帮助有限。美国农民对政府的不满在增加,他们既看不到出口市场的恢复,也担心依赖补贴只能是饮鸩止渴。对于美国农业来说,失去中国市场是致命性的,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其他国家来弥补这个空缺。
而在沉默的氛围持续11天之后,特朗普政府选择了通过制裁来进一步“逼宫”。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两家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理由是他们参与了与伊朗石油相关的贸易活动。看似与大豆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还是特朗普对中国经济施压的延伸,既是对中国“拒买大豆”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在全球能源合作中立场的打击。
从报道中来看,这次被制裁的中国企业涉及石油储运和航运。被制裁的企业被指控协助伊朗向中国运输原油,并使用所谓“影子舰队”规避制裁。美国财政部称,这些资金被伊朗用于军事和地区活动,因此对相关中国公司进行制裁。不难看出,特朗普政府选择的报复方式:通过多领域施压,迫使中国在大豆等农业问题上做出妥协。
然而,这种做法很难奏效。中国在能源进口中早已采取多元化策略,与伊朗的合作不仅是贸易,更是基于政治和战略考量。同时,中国通过人民币结算、地方炼油厂等方式,减少了对美元体系的依赖,从而规避了美国金融制裁的影响。换句话说,美国的制裁未必能真正阻止中国的能源合作,反而会促使中国与其他伙伴进一步加强协作。
对于中国来说,不买美国大豆是出于市场和战略的双重考虑。市场上,中国已建立多元化供应链,并与巴西形成稳固合作。战略上,中国不愿意在关税压力下屈服,以免形成依赖和被动局面。面对美国的制裁,中国一贯态度是反对单边主义和长臂管辖,强调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这种立场不仅是维护自身利益,也是向世界传递信号,即中国不会因为美国的压力而改变既定政策。
可以预见,未来的局势可能会更加复杂。美国农民依旧面临困境,中国继续推进与南美的合作,美国的制裁可能在能源和金融领域加码。但从趋势上看,中国不太可能因为美国的压力而大幅增加大豆采购。特朗普的策略在短期内或许能制造舆论效应,但在长期上未必能改变中美贸易的格局。对中国而言,保持冷静和战略定力,是应对美国施压的关键。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