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成绩陆续发布,今天接到不少私信和电话。跟我分享孩子的状态:“孩子把试卷揉在抽屉里,说‘物理分数拉垮到离谱,回来特别难受、自己无法接受这个成绩’”“以前主动聊学习,现在问一句答一句,眼神里都是丧”。
作为他们的老师,同时也是深耕学习治疗多年的教育者,我太理解这种焦虑了。咱们的孩子,从“初中的拔尖者” 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青岛二中强基班,长期处于 “被肯定” 的环境中,第一次面对 “尖子生扎堆的排名落差”,极易触发 “自我价值否定” 的情绪 —— 这不是 “玻璃心”,而是“成就动机受挫”,是孩子成长中必经的心理关卡。
但请一定要记住:情绪不是“敌人”,而是 “信号”。孩子情绪的低落,恰恰说明他有“向上的渴望”。我们要做的,不是用 “加油”“别难过” 强行压下情绪,而是要先帮孩子“疏解情绪内耗”,再引导他 “具体拆解问题”,最终把 “受挫感” 转化为 “内驱力”。今天下午回家以后,我认真地备课,在这里想给大家分享3 个容易落地的方法,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段时期。
第一步:用“情绪接纳技术”,帮孩子 “卸下心理包袱”—— 避免 “认知阻断”
当人处于强烈负面情绪中时,大脑会进入“认知阻断”状态—— 此时任何“讲道理”“提建议” 都是无效的,甚至会让孩子更抵触。很多家长急于 “解决问题”,却忽略了 “情绪先于认知” 的规律,导致孩子 “嘴上答应反思,心里却在对抗”。
所以,不评判,只描述很重要。别说“别难过了,一次考试而已”,试试说:“妈妈看到你回房间后,把书包扔在沙发上,一直盯着天花板,是不是这次成绩没达到你的预期,心里又委屈又着急?”这在学习治疗中叫 “情绪镜像”,通过描述孩子的行为和可能的情绪,让他感受到 “我的感受被爸妈理解了”,而不是 “他们只关心分数”。咱们班的孩子心思细腻,只有先“被看见”,才会愿意打开心扉。用 “情绪镜像” 让孩子觉得 “被看见”才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创伤正常化” 是缓解焦虑的关键。强基班的孩子容易陷入 “只有我考不好” 的思维误区。我们可以讲讲我们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无助委屈的故事:“爸爸当年考重点大学时,第一次模拟考就从年级前 10 掉到 50 名,当时我躲在图书馆哭了一下午,觉得自己肯定考不上了 —— 后来才知道,班里一半同学都有过这种感受。”分享你类似的 “失败经历”,能让他明白 “情绪低落是常态,不是我不够好”,从而减少自我否定。
不追问,只陪伴,用“无压力空间” 给孩子 “情绪缓冲期”同样重要!给孩子“情绪留白” 的时间,是避免 “认知阻断” 的核心。咱班的孩子习惯了“高效解决问题”,但情绪需要 “慢慢消化”,逼他立刻 “反思”,只会让他把心门关得更紧。
第二步:用“问题拆解技术”,帮孩子 “跳出自我否定”—— 从 “我不行” 到 “我知道哪里要改”
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很多家长让孩子“反思”,却只说 “你好好想想为什么考差”—— 这种空泛的要求,会让孩子陷入 “我就是学不好” 的模糊否定中。其实,所有的学习问题,都能拆解为“具体可解决的小问题”,把“模糊的挫败感” 转化为 “清晰的问题点”,孩子才能找回掌控感。
给大家提供一个脚手架:“三维问题拆解表”。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坐在书桌前,拿着试卷,每道错题都对应到具体维度,避免“笼统归因”。
拆解维度 | 核心问题 | 结合本次月考卷的典型案例 | 孩子需记录的内容 |
知识维度 | 是 “没学会”(知识漏洞),还是 “记混了”(知识混淆)? | 第 5 题:不理解 “自由落体运动中第 n 秒内平均速度等于第 (n-0.5) s 末的瞬时速度”,无法通过第 3s 内平均速度 4m/s 求出加速度,误选 B 或 C | 1. 标注 “漏洞类型 + 课本对应页码”,如 自由落体运动中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关系漏洞→必修一 P45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
思维维度 | 是 “思路错了”(思维误区),还是 “没想到”(思维盲区)? | 第 13 题(运动追及问题):未想到 “小汽车与摩托车距离最小的条件是两者速度相等”,而是试图用位移关系直接计算,导致思路混乱,无法求解第一问 | 1. 写出 “错误思路” 和 “正确思路” 对比:错误思路:直接列小汽车与摩托车位移差等于初始距离→正确思路:先找速度相等的时刻(距离最小条件),再分析该时刻位移关系 |
行为维度 | 是 “粗心”(操作失误),还是 “时间不够”(策略失误)? | 1. 第 11 题(实验题):计算相邻计数点时间间隔时,忘记 “每 5 个连续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 意味着时间间隔T=0.1s,误算为 0.02s,导致 A 点速度和加速度计算错误; 2.11题:没有注意到有效数字的要求。14题:把5秒初看成5秒末; 3. 因时间分配不当,第 14 题(综合题)未做完,仅写了第一问部分步骤,第二、三问空白 | 1. 记录 “失误原因 + 改进动作”:第 11 题:实验题中时间间隔计算粗心→做实验题时,先标注 “计时点选取规则”(如每 5 个取一个计数点),再计算时间间隔;2. 第 14 题:时间策略失误→下次考试先做中档题(如 11、12、13 题),再做综合题(14 题),避免在难题上浪费时间 |
关键提醒:用“具体问题” 替代 “否定评价”
别说“你物理没学好”,要说 “你物理第 3 题在‘平均加速度公式及单位换算’上有漏洞,咱们一起翻课本 P26 梳理一下”;
别说“你做题太粗心”,要说 “你第 4 题漏看了路程比例关系,下次咱们先圈出题干里的比例信息,再列公式,好不好?”。
这种“对事不对人” 的拆解,才能让孩子明白“不是我不行,是某个具体环节需要调整”,从而跳出“自我否定”的怪圈。
第三步:用“内驱力激发技术”,帮孩子 “重建目标感”—— 从 “不想学” 到 “我想试试”
很多孩子情绪低落,不仅是因为成绩,还因为觉得“差距太大,努力也没用”——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咱们班的孩子习惯了“努力就有回报”,一旦遇到 “努力后排名没提升” 的情况,就容易失去动力。
此时,我们需要帮孩子建立“阶梯式目标”—— 不是 “下次考进前 10” 的远大目标,而是 “跳一跳够得着” 的小目标,让孩子在 “实现小目标” 的过程中,逐渐找回 “努力就有收获” 的信心,从而激发内驱力。
再给大家提供一个脚手架:“1-2-3 阶梯目标法”
1 个 “当天可实现” 的微目标(聚焦 “具体动作”,不看结果)。比如孩子物理“受力分析” 薄弱,当天的目标可以是:“今晚花 20 分钟,把课本上 3 道受力分析例题的‘步骤’(画重力→画弹力→画摩擦力)写在笔记本上”;
若是“计算失误多”,当天的目标可以是:“今天写数学作业时,每道计算题算完后,用‘反向验算’(如用结果代入公式)检查一遍”。
微目标的核心是“可操作、无压力”,让孩子当天就能感受到 “我做到了”,比如 “我今天理清了受力分析的步骤,挺有收获的”,这种 “小成功” 会逐渐积累成自信。前一段时间,我让一个孩子给我讲解一道练习册上的综合问题,如果让他直接做,然后讲给我会比较困难。我通过把这道综合问题拆解成小的核心问题引导他思考,最终完成解答。其实也是在应用这个办法:把大目标分解成为目标,把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减小问题解决的坡度。
2 个 “3 天可验证” 的小突破(聚焦 “能力提升”,看变化)。比如:“3 天内,把数学错题本里 5 道‘函数’的错题,重新做一遍,确保步骤完整、结果正确”;“3 天内,早读时花 10 分钟背英语作文‘观点句模板’,能独立写出 2 个不同主题的观点句”。
3 天后和孩子一起 “验收成果”,哪怕只是 “5 道题对了 4 道”“能写出 1 个模板句”,也要用 “具体细节” 肯定他:“你看,这道函数题上次错在‘没求切线斜率’,这次不仅求对了,还标注了步骤,进步很明显!”这种 “看得见的进步”,能帮孩子打破 “努力没用” 的错觉,重建 “付出就有回报” 的信念。在跟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有家长反应很难做到。那就多跟老师沟通啊,让专业的人有的放矢地帮助你做到更容易。
3 个 “1 周可巩固” 的习惯目标(聚焦 “长期提升”,养习惯)。比如:“每天花 15 分钟整理当天的‘知识漏洞’(记在专门的本子上)”“每周五晚上花 30 分钟,把本周的错题按‘知识维度’分类(如物理分为‘受力分析类’)”“每天晚上睡前花 5 分钟,回顾‘今天学会了什么’(哪怕只是 1 个知识点)”。
“习惯养成”才是内驱力的核心。咱班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短期冲刺”,而是 “长期稳定的进步”,这些习惯能帮孩子把 “被动学习” 变成 “主动梳理”,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
咱们这个班的孩子,从来都不缺“智商” ,他们最缺的是“面对挫折时的心理弹性”。这份弹性,不是孩子自己就能练出来的,而是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慢慢滋养。
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别做“问题解决者”,先做 “情绪接纳者”。别用“空泛的道理”,要用 “具体的方法”,别定“遥远的目标”,要帮他 “实现小突破”。
请相信,这次月考的“低谷”,不是孩子的“终点”,而是他 “成长的起点”。当孩子感受到 “爸妈在意的不是我的成绩,而是我这个人”,当他看到 “只要我调整,就能进步”,那份属于孩子的自信和内驱力,一定会重新回来。
如果过程中遇到困惑,随时可以和我沟通。咱们一起帮助孩子走过这段“小小的挫折”,迎接更大的成长。
(宋宏亮 作者系青岛二中2025级4班班主任)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