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为中国家庭教育链条中至关重要的节点,往往伴随着家长的高度期待与孩子的沉重压力。当这份压力与孩子独特的解压方式碰撞,极易引发亲子间的激烈冲突。2025 年 10 月 29 日,浙江杭州发生的一起家庭矛盾便聚焦了这一现实议题 —— 高三学生小琪(化名)因在备考黄金时段制作廉价塑料首饰,遭到母亲李女士(化名)的激烈反对,李女士情绪失控说出 “我的女儿已经烂掉了” 的话语。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高三家庭中普遍存在的 “时间焦虑”,更折射出高压备考环境下,家长与孩子在 “学习与放松”“期待与需求” 之间的认知鸿沟,引发社会对亲子沟通与高考压力疏导的广泛讨论。
一、备考黄金时段的 “意外发现”:书桌前的塑料首饰与母亲的怒火
10 月 29 日周日下午 3 点,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户,在杭州某小区的居民楼内投下斑驳的光影。对于高三学生而言,这个时段本应是埋头刷题、复盘知识点的关键时间,李女士家中却弥漫着不同寻常的氛围。李女士端着刚切好的苹果走到女儿小琪的房门外,准备像往常一样为孩子补充能量,却没有听到熟悉的笔尖划过纸张的 “沙沙” 声,取而代之的是一阵细微的、塑料珠子碰撞的轻响。

这一异常声响让李女士的心瞬间提了起来。她深吸一口气,尽量放缓脚步,轻轻推开虚掩的房门 —— 眼前的场景让她血压骤升:17 岁的小琪盘腿坐在书桌前,腰背微微弯曲,神情专注地盯着桌面。桌面上摊开的并非数学试卷或英语单词本,而是一个边长约 20 厘米的粉色塑料首饰盒,盒盖敞开着,里面装满了五颜六色的塑料珠子:紫色的圆珠、透明的方珠、带着闪粉的水滴珠,还有银色的细链条和卡通贴纸。小琪的右手捏着一根透明鱼线,正小心翼翼地将紫色珠子一颗一颗串上去,左手边已经放着一条刚完成一半的手链,连母亲推门而入都未察觉。
“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在玩这些破烂!” 压抑已久的怒火瞬间冲垮了李女士的理智,她的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快步走到书桌前,伸手一把抓起那个粉色首饰盒。盒内的塑料珠子失去支撑,哗啦啦洒落在桌面上,几颗圆润的紫色珠子顺着桌面缝隙滚到地板上,钻进了书桌与墙壁的夹缝中。
小琪被这突如其来的呵斥吓了一跳,身体猛地一僵,手中的鱼线差点滑落。她猛地抬头,眼神里先是错愕,随即涌上抗拒的情绪,声音带着一丝不服气:“我就玩一会儿,放松一下怎么了?学习累了难道不能休息吗?”
“放松?” 李女士的声音陡然拔高,她指着书桌角落堆叠的数学冲刺班讲义,那些讲义的封面还带着崭新的折痕,“高考还有不到 8 个月,你看看班级群里,张同学在刷真题卷,王同学在补物理弱项,谁像你这样躲在屋里玩这些小学女生才玩的东西!” 她越说越激动,手指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我上周才花 800 块给你报了数学冲刺班,一节课的费用抵得上我两天的工资,你倒好,连去都不去,就在家摆弄这些没用的珠子!”

女士的指责像一把火种,点燃了小琪积压已久的情绪。她猛地从椅子上站起身,动作幅度之大,带得身下的椅子向后滑动,发出刺耳的 “吱呀” 声。她伸出手,一把将桌面上剩余的珠子、链条扫到地上,粉色首饰盒失去平衡,“啪” 地一声翻倒在桌面,里面的银色链条缠绕着几颗透明珠子,散落在满地的塑料颗粒中,像是一场混乱的 “彩色灾难”。
“这些不是‘破烂’!” 小琪的声音带着哭腔,眼眶瞬间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这是我攒了三个星期的零花钱买的,一共才 45 块!我每天做卷子做到手酸,玩一会儿怎么了?你除了逼我学习,逼我上补习班,还会关心我想要什么吗?” 说完,她转身快步走到床边,双手抱膝坐在床沿,背对着母亲,肩膀因情绪激动而微微颤抖,明确表达了拒绝沟通的态度。
看着满地狼藉的塑料珠子,再看看女儿决绝的背影,李女士只觉得一股无力感从脚底涌上头顶。她扶着书桌边缘,指尖因用力而泛白,原本紧绷的情绪瞬间崩溃,眼泪不受控制地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桌面上的讲义上,晕开一小片水渍。这时,听到声响的丈夫从客厅赶来,李女士转过身,声音颤抖地对丈夫说:“你看看她,都高三了还这么不懂事,我的女儿已经烂掉了……”
这句话像一颗沉重的石子,投入安静的房间,瞬间让空气变得凝滞。丈夫站在门口,看着满地的珠子、情绪崩溃的妻子和沉默的女儿,一时不知该如何劝解。小琪听到母亲的话后,肩膀颤抖得更厉害了,却依旧没有回头,只是将头埋得更低,双手紧紧抱着膝盖,仿佛这样就能隔绝外界的一切指责。

事后,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眼眶依旧泛红,她向记者讲述了这场冲突背后的 “长期焦虑”。她回忆,小琪对塑料首饰的兴趣并非突然产生,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女儿就偶尔会在完成作业后,躲在房间里摆弄类似的小玩意儿。那时学业压力相对较小,李女士只当是 “小孩子心性,偶尔放松一下也无妨”,没有过多干涉,甚至在小琪生日时,还主动给她买过一套带卡通图案的珠子作为礼物。
但进入高三后,小琪对首饰的 “沉迷” 程度明显加剧,彻底超出了李女士的容忍范围。周末原本安排好的数学补习班,小琪以 “最近太累,想在家休息” 为由推脱,连续三周都未出席;同学约她去图书馆一起刷题、讨论难题,她也找 “身体不舒服”“需要整理笔记” 等借口拒绝;每天晚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复习薄弱科目,而是立刻从书桌抽屉里拿出粉色首饰盒,坐在台灯下串珠子,有时甚至能玩到深夜 11 点,直到李女士反复催促才肯睡觉。
“我不是不让她休息,” 李女士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沙发扶手,语气里满是无奈,“可休息也得有合适的方式啊,她都高三了,玩这些塑料珠子能帮她提高成绩吗?能帮她考上好大学吗?要是她玩的是益智拼图、成语接龙这类能锻炼思维的玩具,我肯定不会反对,可这些几毛钱一颗的塑料颗粒,除了浪费时间还有什么用?” 她起身走到垃圾桶旁,指着里面被丢弃的一条紫色塑料手链,“你看这条手链,就是她昨天晚上做的,今天早上我趁她不注意扔掉了,没想到她中午又拿出新的珠子开始串。”

在李女士看来,自己的焦虑并非毫无缘由,而是源于高三阶段特殊的 “时间价值”—— 在她的认知里,高三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应该服务于 “高考” 这一终极目标,任何与 “学习” 无关的行为,都是对 “未来” 的浪费。“高考一分就能拉开上千人的差距,她玩一个小时珠子,就意味着少刷一套数学选择题,少背 10 个英语单词,这些‘浪费’的时间,以后怎么补得回来?” 李女士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眼神中满是对女儿未来的担忧。
四、“精准到分钟” 的计划表:母亲的期待与未说出口的遗憾
为了让小琪能全身心投入备考,李女士几乎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将 “为女儿节省时间” 做到了极致。每天早上 6 点,天还未完全亮,李女士就准时起床,走进厨房准备营养早餐:周一的牛奶配煎蛋、周二的小米粥配包子、周三的豆浆配三明治,一周七天不重样,只为确保小琪不用在 “今天吃什么” 上浪费时间;晚上小琪在房间写作业时,李女士不会看电视或玩手机,而是坐在客厅沙发上安静等待,桌上放着切好的水果和温热的牛奶,随时准备在女儿出来时递过去;就连小琪的衣服,李女士都按 “周一到周日” 的顺序分类叠好,放在衣柜最显眼的位置,每件衣服旁边还搭配好对应的袜子,避免小琪因找衣服耽误学习。
“我和她爸都是普通上班族,没什么背景和人脉,孩子以后想有好的发展,只能靠她自己考个好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 李女士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愧疚,她向记者透露,自己高中时成绩优异,却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高考,早早进入社会打工,这份 “大学遗憾” 成了她心中多年的执念,也让她格外希望女儿能 “抓住高考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为了让小琪的备考更具 “效率”,李女士还参考了多个 “高考状元妈妈” 的经验,为女儿制定了一份 “精准到分钟” 的时间计划表。记者在李女士的手机里看到了这份计划表:早上 6 点 40 分起床,6 点 50 分到 7 点 10 分洗漱、吃早餐,7 点 20 分出门上学;中午 12 点 30 分到家后,不允许看手机,必须先做 30 分钟英语阅读,13 点到 13 点 30 分午休;下午放学后参加学校的晚自习,晚上 9 点 30 分到家,9 点 40 分到 11 点 30 分刷题(其中数学 40 分钟、物理 30 分钟、化学 20 分钟),11 点 30 分到 11 点 50 分背 20 个英语单词,11 点 50 分准时睡觉。
计划表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了各个时间段的任务:红色代表 “学习时间”,蓝色代表 “休息时间”,黄色代表 “薄弱科目强化时间”,就连 “吃饭 15 分钟”“午休 30 分钟” 这样的细节都精确标注。“我觉得这个计划表很合理,既能保证学习时间,又能留出休息时间,可她就是不配合。” 李女士翻着手机里的计划表截图,眼神里满是不解和委屈,“有时候她明明没按计划完成任务,还会找各种借口,说计划太死板,没有弹性。”
五、成绩下滑的焦虑:班级倒数与家长群的 “病毒式焦虑”
让李女士的焦虑彻底爆发的,除了小琪沉迷首饰的行为,还有女儿近期明显下滑的成绩。李女士透露,小琪在高二时的成绩稳定在班级中游,偶尔还能冲进前 20 名,具备冲击一本院校的潜力。但进入高三后的第一次月考,小琪的排名直接滑落到班级倒数 20 名,数学、物理等理科科目更是出现明显短板,总分比高二期末少了近 50 分。
“月考成绩出来后,班主任特意找我谈话,说小琪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有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她会低头在草稿纸上画一些奇怪的图案,下课也很少主动问老师问题。” 李女士回忆起班主任的话,语气变得更加沉重,“当时我就觉得,肯定是玩那些首饰分散了她的注意力,要是她把做首饰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成绩怎么会下滑这么厉害?”
这种对成绩的焦虑,还在家长群体中不断被放大。李女士加入了一个 “高三家长交流群”,群里有近 200 位来自不同学校的高三家长,每天都有人在群里分享 “孩子学习到凌晨 1 点”“报了 4 个一对一补习班”“买了 10 套真题卷” 的动态。偶尔有家长说 “孩子最近太累,想让他休息半天”,立刻会有其他家长回复 “高三哪有休息的时间,再坚持几个月就好了”“现在放松就是给别人让路”。
“每天看着群里的消息,我就觉得特别焦虑,” 李女士说,群里的焦虑像 “病毒” 一样传染,让她更加无法容忍女儿 “不务正业”,“别人的孩子都在拼命往前冲,我家孩子却在玩珠子,这种差距想想都让人害怕。有一次我在群里说小琪不想上补习班,立刻有家长劝我‘不能纵容孩子,高三必须逼一把’,还分享了自己如何‘没收孩子手机,监督孩子学习到深夜’的经验。”
在这种集体焦虑的氛围下,李女士对小琪的要求变得更加严格:没收了女儿的手机,只允许在周末晚上用 10 分钟给同学打电话;取消了女儿所有的娱乐活动,包括看电影、听音乐;甚至连女儿喜欢的漫画书,都被她打包放进了储物间,理由是 “这些东西会影响学习专注力”。可她没想到,这些 “严格管控” 不仅没有让小琪专注学习,反而让女儿对塑料首饰的兴趣愈发浓厚,形成了一种 “越禁止越沉迷” 的恶性循环。
六、女儿的 “无声解压”:内向性格下的塑料首饰寄托
与李女士的 “焦虑视角” 不同,小琪对塑料首饰的偏爱,实则是她在高压备考下,为自己寻找的 “无声解压方式”。通过对小琪邻居和同学的采访,记者了解到,小琪是个性格格外安静的女孩,甚至有些内向。在学校里,她很少主动和同学说话,课间要么坐在座位上翻看课本,要么趴在桌子上闭目休息,偶尔会拿出笔记本写写画画;放学路上,她总是一个人背着书包慢慢走,既不玩手机也不戴耳机,像是在享受独处的时光;班里组织团建活动,比如爬山、聚餐,她也多是坐在角落,默默参与,很少主动发言或融入集体。
“她不是不合群,是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流,” 小琪的同桌张同学向记者透露,有一次数学课上,小琪因为一道函数题不会做,眉头皱了一节课,下课铃响后,她犹豫了很久,手都抬起来了,最终还是没好意思向老师请教,“最后是我主动问她是不是有题目不会,她才小声说出自己的疑问,声音特别小,生怕打扰到别人。”
这样的内向性格,让小琪在面对高三的巨大压力时,很难像外向的同学那样,通过 “和朋友吐槽”“出去跑步”“看喜剧电影” 等方式释放情绪。而塑料首饰的 “手工制作”,恰好给了她一个 “可控的情绪出口”—— 串珠子时,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 “珠子的颜色搭配”“链条的长度调整”“鱼线的打结方式” 上,这种 “沉浸式操作” 能让她暂时忘记 “考试排名”“家长期待”“成绩下滑” 带来的压力,进入一个只属于自己的 “安静世界”;当一条完整的手链或项链完成后,看着自己的 “作品”,她还能获得一种微小却真实的 “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她在成绩下滑的高三生活中,很难从学习中获得的。
小琪的房间里,书桌最下层的抽屉角落,放着一个白色的鞋盒,鞋盒外面贴着一张粉色的便利贴,上面用彩色笔写着 “我的小世界”。记者在李女士的允许下打开鞋盒,里面整齐叠放着十几条塑料手链和项链:有的是用粉色珠子串成的 “草莓图案”,草莓叶子部分用绿色珠子点缀,看起来十分可爱;有的是用蓝色珠子和银色链条搭配的 “星星款式”,星星由五颗银色小珠组成,悬挂在链条中间;还有一条特别的 “字母手链”,用白色珠子串出小琪名字的首字母,旁边还搭配了几颗透明的闪粉珠。
鞋盒盖的内侧,贴着几张泛黄的小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简短的文字:“10 月 5 日,数学小测进步了 2 分,奖励自己一条新手链”“10 月 12 日,和妈妈吵架了,串珠子的时候心情平静多了”“10 月 20 日,今天做对了一道很难的物理题,开心,再做一条蓝色的项链吧”。这些字迹稚嫩的纸条,像是小琪的 “情绪日记”,藏着她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也清晰地表明,“玩首饰” 对她而言,不是 “玩物丧志”,而是高压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自我调节” 方式。
七、矛盾后的反思:母亲发现的 “情绪纸条” 与未说出口的歉意
这场激烈的冲突后,李女士在收拾女儿房间时,偶然发现了那个贴着 “我的小世界” 的鞋盒和里面的纸条。她坐在书桌前,一张张翻看那些纸条,看着上面记录的女儿的进步与委屈,愣了很久。“我一直觉得她玩珠子是浪费时间,是不懂事,却从来没问过她为什么喜欢这些东西,也没注意到她在成绩下滑时的失落。” 李女士的声音变得轻柔,眼神中多了几分愧疚,“她从来没跟我们说过学习压力大,我们就想当然地以为她不在乎高考,其实她心里也很着急,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