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1682字,阅读约需5分钟)
最近,随着红黄蓝三家外卖平台被市场监管部门约谈,外卖低价战即将落幕。
不过虽然外卖大战结束了,但茶咖作为主战场,却大有延续价格战的势头。
事实上,价格一直是茶咖行业最为敏感的市场因素。
早在京东凭借低价茶饮挑起外卖战之前,新中式茶饮去年便已开始“定价降级”的角逐。均价20~40元区间的喜茶、奈雪的茶等纷纷降价近一半,原属10~20元区间的茶百道、Coco、沪上阿姨等更是能几块喝奶茶。
咖啡这边,前有瑞幸黑马逆袭,坐上中国咖啡市场头把交椅,后有库迪、幸运咖紧紧跟随,以更低价迅速扩张。
面对本土茶咖品牌的纷纷崛起与价格攻势,一直以来走高端路线的“老大哥”星巴克虽被反超,一度面临业务危机,但最终还是从“低价战”中成功突围。
根据星巴克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星巴克中国在该季度实现重振增长,各项关键财务指标表现良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
当茶咖都在“自降身价”时,为什么星巴克能实现“逆流而上”?
01| 美国来的海妖也想讲好中国故事
1999年1月,星巴克中国第一家门店在北京国贸中心开业。得益于国内咖啡领域未开垦,再搭上中国加入WTO的春风,此后二十年,星巴克在中国疯狂扩张,主打“第三空间”定位与中产消费路线,牢牢占据咖啡市场半壁江山。
直到瑞幸出现,撼动了星巴克的霸主地位,也提醒了它“本地化”经营的重要性。
2023年第二季度,瑞幸市场单季度营收首次反超星巴克。也正是这一年,时任星巴克CEO纳拉辛汉在财报电话会上表态:“我们需要向本土品牌学习,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虽未言明“本土品牌”是谁,但星巴克做的“适应”调整,都多少带有瑞幸的影子。
产品上,加速新品开发。
仅2024年,星巴克便推出78款新品。以中国团队独立研发为主导的创新,既完成了对甜味、水果、香料、坚果可可、绿色草本五大风味方向的全覆盖,也兼容当下热门的“茶咖跨界”、即饮产品趋势。
渠道上,瞄准下沉市场。
低线城市、新县级城市新增门店占比屡创新高。事实证明,下沉路线不仅适用于本土品牌,也同样适合“美国宝宝”体质,下沉市场新开门店的业务表现持续优于高线城市的新开门店。
营销上,寻求IP联名。
不比瑞幸等品牌通过高频联名来维护话题度,星巴克更重视IP带来的情绪价值,精选经典或垂直IP,如迪斯尼《疯狂动物城》和五月天主唱的主理潮牌。
同时周边衍生品也是星巴克熟悉的业务,为生产优质IP物料的提供了条件。情绪+质量的双重保障,让星巴克的IP联名具备更高的收藏价值,从而带动了销售量水涨船高。
此外,还有特价促销、“啡快”配送、“上午咖啡下午非咖”理念等等,这些转变是星巴克从以瑞幸为代表的本土茶咖品牌身上学到的,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星巴克转向本土化交出的作业。
这位美国来的绿色海妖或许已经意识到,和本地人竞争,就应该“用魔法打败魔法”,学会用当地的规则语言,讲好当地的消费故事。
02| 姜还是老的辣
当然,当下竞争破局都在反复强调差异性。星巴克也不能完全靠亦步亦趋地照搬策略来谋求市场份额。
作为咖啡市场的老前辈、背靠资本的大集团,星巴克的优势在于经验、在于资金。
而二十六年经验+世界级别融资=成熟的大规模供应链。
在刚刚结束的链博会上,星巴克是唯一参展的茶饮企业。
目前星巴克在云南、江苏昆山等地分别建立种植中心和咖啡创新产业园,完成从生豆种植到咖啡烘焙,再到终端配送,全流程垂直产业链的规模化整合。
这种全链条的掌控力,一方面既保障了产品加工品质,又为星巴克省去大量采购和流通成本。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得以让星巴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咖啡品质升级之中,形成质量上的竞争优势。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众多本土茶咖品牌销售成绩亮眼,但唯一做出世界品牌的咖啡店仍只有星巴克一家。
二十多年来的品牌力沉淀,背后是庞大的忠诚消费群体和品牌联动能力,这是其他本土茶咖企业短期内难以超越的品牌壁垒。
不得不说,星巴克凭多年来实业版图的扩张与无形资产的积累,在茶咖江湖的新棋局里,依旧有资本独树一帜。
03| 结语
星巴克的突围,既不是对本土策略的简单复刻,也不是对高端路线的固执坚守,而是用全球化的积淀接住了本土化的浪潮。
这场茶咖之争里,筛选出的从不是价格战的幸存者,而是那些能让自身优势与市场节奏踩对步点的品牌。
--------------------
-见众生-
点击头像,关注【时代冲浪指南】
更新时间:2025-08-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