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中蒙边境的戈壁滩上,一条全长不到10公里的铁路终于开工。这条连接中国甘其毛都与蒙古国嘎舒苏海图的铁路通道,本该在2007年就启动建设,却整整拖延了18年。
在简朴而庄重的开工仪式上,蒙古国总理奥云额尔登揭开谜底:项目长期搁浅源于三大阻力——煤矿所有权争议、铁路轨距差异,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扰。
与此同时,一万多公里外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却宣称美军已掌控中国经济命脉,中国能源供应链暴露在美国海军掌控的印度洋和波斯湾。
约瑟夫·奈曾任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是国际关系领域资深学者。他提出美国对华拥有五大优势的观点在西方引起不小反响。这位教授认为,即便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也无法与美国抗衡。
地理优势首当其冲。美国仅与加拿大、墨西哥接壤,而中国与14个国家为邻。表面看美国地缘环境更安定,实则暗藏玄机。美国孤悬海外,若欧亚大陆形成稳定繁荣的“世界岛”,美国反而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能源优势论调更显片面。美国通过页岩革命成为能源净出口国,中国则是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这种静态比较忽略了中国能源转型的迅猛势头。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全球63%,国内新车销售中新能源车占比达36%。
金融领域,美元霸权被视作美国王牌。历史证明,金融优势可能变为毒药。2008年华尔街做空次级贷款引发全球金融海啸,资本背叛国家利益绝非危言耸听。美元武器化的滥用正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
人口结构问题上,教授观点更显偏颇。美国确实能通过移民维持人口增长,但新移民价值理念各异,酝酿深刻内部矛盾。全美境内有多达97个性别分类,旧金山甚至向跨性别者提供定向生活补贴。
关键技术领域,美国确实拥有先发优势。中国在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已与美国并驾齐驱。华为突破芯片封锁的案例证明,技术壁垒绝非不可逾越。
约瑟夫·奈最具争议的断言是:美军掌控中国能源命脉。他认为中国能源运输线暴露在美军控制海域,一旦台海或亚洲有事,美国海军可随时切断中国贸易线。
这一观点暴露出传统海权思维局限。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的布局早已落子如飞:
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成为连接新疆与波斯湾航线的战略支点;在泰国,克拉运河构想虽面临政治阻力,却为未来提供可能选项;在缅甸,角漂港建设尤其值得关注。该港距中国云南仅637公里,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面向印度洋的最近出海口。
陆路通道同样枝繁叶茂。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74000列,大部分途经俄罗斯抵达欧洲。这条钢铁驼队开辟了亚欧大陆贸易新通道,削弱了传统海路垄断地位。
中俄能源合作深化更为关键。2024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达1.0847亿吨,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19.6%;俄对华管道天然气输气量达310亿立方米。能源供应多元化格局已然形成。
蒙古国态度转变恰逢其时。5月开工的跨境铁路将使塔温陶勒盖煤矿至中国的煤炭运输时间从数天缩短为数小时,年运力达3000万吨。蒙古国总理明确表示将“积极参与中俄铁路和天然气管道项目”。
中俄背靠背协作是破解围堵的关键。2022年中俄贸易额突破1900亿美元,比十年前增长116%。2023年上半年贸易额已超1140亿美元,全年2000亿美元目标触手可及。
能源合作堪称压舱石。中俄原油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1号)等重大项目相继投运。截至2024年11月,东线管道已输气超780亿立方米,2025年满负荷运行后将满足1.3亿户家庭用气需求。
规划中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经蒙古国对华输气量可达500亿立方米/年9。虽然蒙古国曾摇摆不定导致俄方转向哈萨克斯坦,但近期蒙古明显调整策略,重新将天然气管道项目纳入议事日程。
金融去美元化成果显著。中俄贸易本币结算率已达80%,人民币在双边贸易结算中占比从十年前的微乎其微跃升至主导地位。2023年约40%中俄油气贸易以本币结算,人民币与卢布直接兑换量同比增长300%。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越式发展。中俄首座跨境铁路桥——同江铁路桥通车运营,黑河公路桥建成使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成为中国内贸中转口岸,为吉林、黑龙江提供新出海口。
蒙古铁路开工象征意义深远。这条短短10公里的铁路,折射出地区格局深刻变迁。蒙古国曾奉行“第三邻国”政策,试图拉拢美日欧平衡中俄影响8。现实证明,西方承诺多为画饼,中国才是蒙古煤炭最大买家。
蒙古国醒悟来得及时。中俄协作不断深化,中亚国家纷纷深化区域合作。若蒙古继续迟疑,将错失历史机遇。
中国破解能源困局展现战略智慧。从缅甸角漂港的地理位置看,该港不仅距离中国腹地最近,更具备多重优势:陆路相连便于后勤保障;途经人口密集区提升经济价值;印度洋位置降低单一通道风险。
技术创新开辟新赛道。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突飞猛进,光伏、风电装机容量全球领先。中俄正合作开发新一代小型核反应堆,并规划氢能产业链。能源结构转型从根本上降低对传统油气进口的依赖。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中,日元、英镑与欧元跌幅分别达32%、29%和25%,而人民币最大跌幅仅为15%,彰显货币韧性。中俄启动人民币结算支付系统(CIPS),为去美元化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戈壁风沙中,铁路建设机械轰鸣作响。这条短短10公里的铁路,承载着远超其长度的战略意义。蒙古国总理的表态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整个欧亚大陆地缘经济重组的一个缩影。
美国海军依然游弋在印度洋,但陆权时代的回归已不可逆转。当中俄蒙铁路网络纵横交错,当中亚各国纷纷加入互联互通大潮,所谓“命脉掌控”论显得如此苍白。
能源安全从来不是单一航线问题,而是多元供给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协作深度的综合体现。中国破解困局的实践,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全新思路。
信息来源:中俄推动能源高质量互利合作
2025-05-12 14:57·中国能源网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