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方之音
走进连云港渔湾,天还未亮时,渔湾像块浸透露水的青绸。礁石群在晨雾中浮沉,恍若远古海兽的脊背。我总爱赤脚踩过被月光磨圆的卵石滩,看早潮在脚踝处织出细密的银网。滩涂上零星散落着贝壳,像大海遗落的纽扣,潮声是它均匀的呼吸。
桅杆刺破东方的鱼肚白,渔船列队驶向波光深处。船老大古铜色的手臂扬起又落下,缆绳在晨光里甩出金鞭似的弧线。渔家女挽着竹篮走向码头,篮中碎冰折射出七彩光晕,她们的发梢还沾着昨夜渔火的余温。
正午的渔湾是幅洇了水彩的画卷。浪花在礁石上撞成雪沫,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掠过桅林。老渔民蹲在船头补网,银梭穿梭如游鱼,补丁叠补丁的渔网兜住半世纪潮涨潮落。岸边晾晒的紫菜在竹匾里蜷曲,像写满海语的秘卷。
暮色降临时,归港的船队拖来漫天晚霞。鸥鸟追着船舷翻飞,翅尖蘸着橘红的夕照。渔市骤然活泛起来,带鱼银亮的脊背映着夕阳,虾蟹在塑料盆里弹跳,溅起的水珠都带着虹彩。孩童们举着烤鱿鱼串奔跑,油星子落在青石板上,绽开细小的光斑。
最妙是月出后的渔湾。潮水退去后露出蜿蜒的水道,月光顺着沟壑流淌,仿佛银河倾泻人间。守夜人的马灯在船头摇晃,与天幕的星子遥相呼应。浪涛拍岸的节奏渐缓,成了催眠的谣曲,只有远处灯塔的光柱仍在海面书写永恒的诗行。
渔湾的昼夜是两幅面孔,却共享着同一种韵律。潮汐涨落如同大地的脉搏,渔汛更替恰似岁月的年轮。那些被盐粒沁透的皱纹里,藏着比航海图更深的秘密——关于如何与海共生,如何在风暴眼里种植安宁。
**创作后记**:在连云港采风期间,我连续三日观察渔湾的晨昏变化。发现真正的风景美不仅在于视觉冲击,更在于人与自然共同谱写的生命韵律。渔网补丁上的盐霜、船老大掌纹里的海风、孩童追逐时踢起的浪花,这些细节才是渔湾的灵魂。写作时特意采用通感手法,让海的气味有了形状,潮声具备了温度,试图用文字构建可触摸的海岸记忆。
2025-05-14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