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朝暮古今
2025年2月,美国国会听证会上,一位航空专家突然喊话:没有人希望中国能自己造喷气发动机。
这是他,也是美国的心里话。因为一旦中国掌握了这门技术,西方70年来在空中攥紧的那把锁,就真开了。
长期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航空发动机方面卡我们脖子,实施了一系列的封锁措施。
就是为了限制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美国可以说是最早开始的,2019年,美国就直接出面阻止中资企业,收购乌克兰的航空发动机马达西奇公司,彻底切断了中国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先进发动机技术的路径。
而且即便是中国从外买来的发动机,也充满了隐患。
有分析发现,美国在LEAP发动机中留下了技术后门,疑似被改造了,从理论上看,有可能会导致正在飞行中的飞机直接失去动力。
这种事情是十分可怕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一整个飞机的人很难生还。
之后2020年,美国政府又开始考虑,禁止通用电气向中国出口C919客机所需的LEAP-1C发动机。
虽然这个方案最终没有落成,但今年5月,美国政府正式宣布暂停向中国商飞出口发动机技术,包括暂停了相关技术许可证的发放。
这款由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赛峰集团合资生产的LEAP发动机,是C919的“心脏”,一旦断供,直接威胁到C919的生产和交付。
对我们国家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在被卡脖子的那段时间,我国在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域的发展简直是举步维艰。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材料,金属铼,长期被美国垄断着,美国甚至宣称,一克都不会卖给中国,试图从源头上扼杀中国研究先进发动机的可能。
在如此严密的封锁下,中国的航发科学家们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已故的"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张恩和曾说过:"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干发动机",这是他一生工作的真实写照。
有一次,为了排查发动机故障,60多岁的他爬上两米高的试验台,因太过专注不慎踩空摔下,头部撞在零件上当场昏迷。
被送到医院抢救苏醒后,他的第一句话却是:"发动机故障排除了没有?"
他的家人说:"发动机就是他的命,他就那一个心眼儿,家里的事儿一概不知道。"
尹泽勇院士的经历同样令人动容。上世纪70年代,他常常为了争取更多的上机时间,天不亮就起床赶往计算中心,有时要等到晚上才能离开,经常错过饭点。
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42岁时因胃出血就医,才发现胃溃疡已很严重,最终不得不接受胃切除手术。
他将自己半个世纪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
全新研制一型跨代航空发动机,一般需要二十几年,比全新研制同一代飞机时间长约一倍。
许多航发人干了一辈子,也可能没能完成一个型号,但他们就像一块块的铺路石,为后继者搭起了前进的阶梯。
不过近年来,我国在航空发动机上,也有了一些自主研发的成就。
对于被美国垄断的金属铼,我们的科学家硬是从零开始,不仅找到了自己的铼资源,还掌握了提纯和加工技术。
在民用发动机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之一是为国产C929宽体客机配套的长江-2000(CJ2000)发动机。
这款发动机的最大推力达到了35.2吨,其涵道比高达12:1,这使其在推力层面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与西方主流宽体客机的发动机处于同一梯队。
此外,其主轴承的设计疲劳寿命据称突破5万小时,比国际同类产品的标准高出40%以上,这意味着在飞机的整个服役期内可能都无需更换发动机。
在军用领域,中国的技术攻关同样取得了进展。
例如,在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这一决定下一代战机性能的关键技术上,国内团队据报道突破了自适应调节控制技术瓶颈,开发出新型记忆合金作动器,其响应时间缩短至50毫秒,并通过了15000次耐久测试。
这类发动机能够根据不同的飞行状态智能调整工作模式,从而兼顾亚音速巡航的经济性和超音速飞行的强大动力。目前,有报道称28吨级大推力变循环发动机已进入工程验证阶段。
这些可能对普通人来说,这只是一组数字,但如果你知道以前我们连人家淘汰的技术都求之不得,就能明白这个突破有多不容易。
这就像以前我们只能造自行车,现在终于能造出重型卡车了,虽然和世界上最顶级的卡车还有差距,但至少我们在自己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航发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它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
这些年的经历让我们明白,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这个过程很苦,很漫长,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但这条路非走不可。
看着这些成果,我不禁想到那些默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中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在媒体上露过面,但他们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中国的航空梦想。
干这一行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心,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一个领域,这种精神本身就值得敬佩。
作为普通网友,我看到中国航发的进步,除了自豪,更多是一种安心。这意味着我们的民航客机不再完全依赖外国发动机,我们的国防安全更有保障。
虽然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我们已经走出了最艰难的一段路。相信随着更多年轻人才的加入,中国航发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这就像种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突破,都是无数人默默耕耘的结果。
这条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明确,步伐也越来越坚定。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对自己的科技工作者充满信心,对中国的创新能力保持期待。
中国青年报——《关注|73岁院士研制航空发动机近50年,为他立传,嫌拔高当场拒绝!(组图)》
中国青年报——《关注|73岁院士研制航空发动机近50年,为他立传,嫌拔高当场拒绝!(组图)》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