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程健
9月1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甘肃省委网信办主办的“红星照耀中国·‘两点一存’耀华夏”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来到庆阳市华池县。
当天上午,来自中央及省市网络媒体记者、商业平台编辑走进南梁革命纪念馆旧馆,聆听90年前“娃娃主席”习仲勋接过“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印章时的热烈掌声,仰望34.117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定格1934年11月7日,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在此诞生。
“金豆豆、银豆豆,粒粒不能随便丢。”讲解员指着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桌上的两只粗瓷碗说,当年群众用投豆子的方式,把21岁的习仲勋选为政府主席,也投出了“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随后,采访团沿荔园堡古城墙来到清音楼。1934年11月7日,庆祝大会在这里召开,刘志丹赋诗《阅兵》:“今日武器扛肩上,列队阵阵成铜壁。”90年后,诗声仍在细雨中回荡。
午后,车队驶入林镇乡东华池村,抗大七分校旧址的22孔石箍窑静静伫立。1943年,5200余名学员在此“一手拿锄、一手拿枪”,把荆棘遍地的豹子川变成“陇东南泥湾”。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军民大生产纪念馆,一张八路军三八五旅七七○团修桥拓荒的老照片,把记者带回1943年——张寒晖正是在华池小调《推炒面》的节拍里,写下后来唱遍全中国的《军民大生产》。
行程最后一站,列宁小学旧址。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用6间瓦房、3孔窑洞办起边区第一所红色学校,首批60多名穷苦孩子第一次捧起了自编的语文、算术课本。2000年,习仲勋亲笔题写“景文教学楼”,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首家“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实践中心”。
雨仍未停,采访团冒雨离别。透过雨帘,南梁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愈发清晰——仿佛90年前的那场红旗与铁流,仍在细雨中猎猎作响。
记者们收起相机,把采集到的影像、文字、声音一一装进行囊:那是投豆选举的民主星火,是抗大学员的垦荒号子,是列宁小学的第一声上课铃……
雨丝交织,历史与现实在同一纬度交汇,“两点一存”的精神火炬,被一代又一代人稳稳托举,穿过雨幕,照亮前路。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