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兵燹”叙事与民间传说“挖掘黄帝陵,断汉人龙脉”历史真相……
渭州龙叟/文
在好多清代地方志或文献中,“同治兵燹”这个词语频繁出现。所谓“燹”,古义指野火,后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作为一个好奇宝宝,我不禁自问:清代同治年间的陕甘回民起事,究竟有多少次纵火焚烧城镇、村庄、民房、古迹的案例纪录?答案竟然出人意料。
龙提辖查阅了《清史稿》《平X志》《平定关陇纪略》《甘宁青史略》《平定陕甘新疆回X方略》《秦陇回务纪略》《左宗棠全集》《陕西通志》《甘肃新通志》《陇右方志录》《华州志》《渭南志》《大荔县志》《平凉县志》等关中及甘肃各地的县志,以及现当代历史学者的著述如《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湘军集团与西北回民大起义之善后研究》等史料书籍,寻找关于“同治兵燹”的叙事和陕甘回民起义期间纵火焚烧城镇、村庄、民房、文物古迹的真实历史记录,以下是一些具体信息——
在陕西省文史资料中看到,陕西回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是汉族地主团练对回民的压迫和欺凌,导致了大规模的械斗和焚烧事件。例如,团练中的一些人以“回民将作捻匪内应”为借口,对回民聚居的村庄进行了焚烧和抢劫。《续华阴县志》记述了秦家(滩)村回民被诬陷造反,团练随即放火烧毁秦家村,并传谣宣称“奉旨剿回”“秦不留回”,要将关中回民歼除净尽,焚烧回房不留。此事件与《陕西通志》所述“汉回械斗始自华州”相印证,可视为冲突升级及陕回暴动的导火索。
同样在陕西省文史资料中,提到了梅锦堂团练纠合汉团二千余人,对长安境内各回村进行了焚杀,导致合村数百家立成灰烬。
宣统《甘肃新通志》记载了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军攻陷平凉府城,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其中提到“焚杀极惨”。但没有具体记述说明焚烧了哪些建筑,死了多少人?光绪、民国版《平凉县志》“官署、庙宇尽毁”的记载,不但存在时间错位,而且明显胡说八道,因为平凉药王楼、火神庙、城隍庙等明清古建筑并未被回民军焚毁。平凉府衙焚毁实际上发生于同治八年正月十二日,雷正绾部兵士哗变,放火烧毁了府衙县衙,却被方志编纂者归并于同治二年条目,造成“回军焚衙”的认知错位,说明地方志存在将不同时期战损合并记载的层累现象。
出自同一文献,同治四年平凉隆德县被攻破,全县“村村焦土,十室九空”。也没有具体说明是焚烧了官衙还是民房?
网上有人说,据《泾州志》记载,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的泾川王母宫,在清同治三年(1864年)毁于兵燹。但是,引用者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泾州志》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时任泾州知州张延福编修,而陕回进入甘肃是同治二年(1863年)冬,之间相隔110年。一百多年前编修的志书,怎么可能记录一百多年后发生的事情?于是,又有人说这是《泾州乡土志》记载的,龙叟手里就有这本志书,没有找到相关记录。
另有人引用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王母宫募捐登记册《共成善果》序描述:“帐自□氛不靖,突遭劫火,一炬而空,即阶前降真树为数千年物,亦成煨烬”。还有人引用民国编修《陇右金石录》,说书中提到了王母宫在同治三年毁于战火。与其他民间传说一样,王母宫毁于何时何人之手,方志没有记载,而是来自后世地方乡绅的“道听途说”。
网上还有人传说陕回“火烧莫高窟”,但遍查清朝官修史书、敦煌县志,都没有提及此事件,而是民国五年《重修千佛洞宝贝佛殿功德碑记》木碑,即敦煌民间所称的“同治回乱碑”记载:“迨同治年间花门变起,遂将佛龛半付灰烬,令人有不忍目睹之状” 。但是有敦煌研究学者认为,有人放火烧了登窟木梯走廊,而不是石窟。烧毁走廊的是民国初年的土匪,地方官绅又习惯性地栽赃给了回民。
《重修敦煌县志》(手稿)第六册《大事记》章节,只记载了白彦虎部在敦煌活动,说他建立集市,勒令当地汉人与回民互市交易的过程和情形。莫高窟南区第454窟现存同治六年(1867年)游人题记“到此未遭兵火”,如果真有花门“火烧莫高窟”事件发生,地方志书会不记载?说明这件事纯属捏造。
网传陕回义军“挖掘黄帝陵”之说,系后世附会编造的谎言,称白彦虎欲毁黄帝陵以“破汉人龙脉”,但遍查正史及左宗棠文集均无记载。 《清史稿·董福祥传》仅载其参与镇压回民,未提及黄帝陵。此说实为陕甘汉人士绅建构的“护陵叙事”,旨在将回民起义污名化。事实是陕回转战陕西时,董福祥尚为平庆一带的土匪首领,不可能参与黄帝陵防务。《安吴县志》仅记“民团护陵”,未提回军攻陵。
陕西省文史资料中还提到,关中回民逃亡甘肃后,所有的土地都变成了“叛产”,关中乡绅笔记回忆当时的情况:“庄田庐亩,俱为汉人所有,八百余所礼拜寺俱焚于火。”
综上所述,陕甘回民起义期间确实存在多起纵火焚烧城镇村庄和古迹的记录,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同治年间有记述可查的纵火案例,大多是团练焚烧回村和礼拜寺的记录,而对起义回民具体纵火焚烧了什么建筑或哪个村庄,官修史书或地方文献却鲜有明确详细的记述。
对于晚清西北地区那场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清廷官方文献称“回乱”,现当代官方称为“起义”或“反清斗争”表述。而官方记载与民间记忆存在明显的叙事差异,官修史志侧重军事镇压过程,地方志体现汉人乡绅视角,民间传说则掺杂族群记忆与政治建构。本文基于原始文献交叉比对,对那场大事件中的纵火焚烧事件进行考辨,通过对比和分析,来获得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历史认识。这样不仅能揭示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而得到更为深刻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