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欧洲碳捕获技术竞赛中,为何美国占据了优势?

关键要点:

——美国的 45Q 税收抵免政策能带来可预测的经济回报,从而推动了大型工业领域大规模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应用。

——欧洲各自为政的碳定价机制和繁琐的监管框架使得碳捕获项目无法实现经济上的可行性。

——如果没有更有力的激励措施,欧洲将会失去其在工业领域的竞争力,并在全球低碳化进程中失去领先地位。


碳捕获与封存(CCS)已不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设想或气候科学家的幻想,而是对于那些无法仅通过可再生能源或电气化手段实现脱碳的行业而言,一项不可避免的必要举措。水泥、钢铁、炼油、化工等行业在短期内有一条切实可行的减排途径:捕获并封存其二氧化碳。然而,尽管美国正迅速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但欧洲却仍在努力应对那些未能有效落实的框架、法规和价格信号问题。

这种差异并非技术层面的,而是经济方面的。而从根本上说,这关乎政治因素。

欧洲局势正在升温,但尚未取得重大突破

上周,在鹿特丹举行的全球能源转型(GET)会议上,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的发展势头十分明显。运营商、监管机构以及服务提供商展示了欧洲各地的一系列项目,从北海的存储试点到炼油厂和水泥厂的捕获设施等。该技术是有的,相关技术知识也是有的,需求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深入探究这种热情背后的情况就会发现一个仍未得到解决的顽固问题:成本。

巴西 FGV EPGE 研究所的安德烈·诺盖拉·达·席尔韦拉近期的一项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分析。他对美国和欧洲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经济性的对比评估,以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政策设计而非技术本身,是导致大西洋两岸发展态势截然不同的原因,一边积极推进,另一边却陷入停滞。

美国的优势:政策简单、激励切实有效

在美国,45Q 税收抵免政策提供了一种简单且可靠的激励措施:每捕获并永久储存一吨二氧化碳可获得 85 美元的补贴。该机制清晰且具有可预测性。如果一个项目能够捕获并储存二氧化碳,就能获得该抵免额度。这种程度的确定性已经促使大规模的投资得以实现。例如,乙醇工厂的捕获成本在每吨 22 美元至 63 美元之间——远低于该抵免额度的价值。因此,这些项目从第一天起就能实现财务可行性,而且私人资本也乐于参与其中。

欧洲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关键行业的生产成本(如水泥、炼油、钢铁等)普遍较高,通常在每吨 80 至 150 美元之间。即便是成本最低的案例,比如每吨约 87 美元的水泥价格,也已经接近欧洲的碳价上限了。欧洲的碳价近期波动在每吨 60 至 110 美元之间。这样的差距几乎没有给不确定性留出余地。而不幸的是,不确定性正是欧洲所擅长的领域。

碳定价的局限性

欧盟在碳捕获与封存方面的策略主要依赖于排放交易体系,该体系理论上应能产生足够强大的市场信号,使碳捕获变得具有经济意义。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排放交易体系的价格波动不定,长期的差价合约仍在逐步形成中,资金的筹集仍存在官僚作风严重且速度缓慢的问题。目前并不存在一种统一、可扩展的机制来奖励对大气或工业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的永久性去除。

结果是,即便是精心设计的项目也难以实现其预算目标。而且这还没算上运输和储存方面的巨额费用。一旦二氧化碳离开捕获地点,它就必须通过管道或船只跨越国界运往储存地点,每个环节都需要许可证、责任框架和商业协议。这些物流环节每吨可能会增加数十欧元的总成本。而当项目已经处于水下时,运输和储存就成了致命的打击。

美国在建设,而欧洲却在争论

美国的这套体系凭借清晰明确的规划来积聚发展动力。45Q 税收抵免可以进行货币化、交易和融资。开发商可以直接将未来的收入流提供给贷款方。投资者也清楚其风险状况。其结果是,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和中西部地区掀起了一股项目开发热潮,从乙醇到发电等各个行业都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中找到了新的经济逻辑。这项政策并不完美,但效果显著:它奖励的是实际表现,而非承诺。

欧洲所面临的困境尤其令人沮丧,因为其根源并非能力不足。欧洲拥有北海地区世界领先的地质结构、世界上一些最出色的化学和工艺工程专业知识,以及数十年的海上作业经验。然而,它所欠缺的是政治意愿,即将碳捕获视为其工业和气候战略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非作为需要反复争论的最后手段。

过去能源转型的回响

欧洲与美国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经济方面的差距,与此前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转型情况类似。一旦激励措施简化并扩大规模,美国的太阳能和电动汽车市场便迅速崛起。而与此同时,欧洲在创新方面往往处于领先地位,但在部署方面却落后,这主要是由于复杂的监管体系和不均衡的国家支持方案所导致的。如今,同样的风险也笼罩着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欧洲或许又会成为验证这些理念的试验场,但商业价值却可能在其他地方被获取。

这种跨大西洋的差距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如果欧洲无法使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具有竞争力,其能源密集型产业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要么承担成本并丧失竞争力,要么迁移到激励措施更明确的地区,或者干脆完全推迟脱碳进程。与此同时,美国将继续构建国内的二氧化碳价值链,创造就业机会,开发储存能力,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捕获的边际成本。

使政策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人们很容易将美国模式视为一种依靠财政强制手段的模式,但这种模式其实是有其逻辑的。当气候政策能够将环境成果与经济激励措施相结合时,它就会取得成功。欧洲倾向于采用碳定价和道德劝导的方式,但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市场只会对确定性做出反应,而非对期望值做出反应。除非欧洲能够为永久性移除每吨二氧化碳提供明确且持久的奖励,否则其碳捕获与封存的雄心仍将停留在空谈阶段。

前进的道路并非神秘莫测。欧洲可以将 45Q 的经验运用到自身的体系中——或许可以通过每吨二氧化碳储存量的直接支付方式来实现,这种支付方式由欧洲层面的机制来保障。它还可以简化共享运输和存储基础设施的许可流程,确保捕获的碳有去处。它还应当认识到,去碳化并非是要尽量减少的成本,而是一个需要建立的产业。

当前的这种零散的拨款、项目竞赛以及不断变化的碳价等做法,虽然营造出了某种进展的假象,但却抑制了真正的投资。数字清楚地表明:美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可供投资的市场,而欧洲却制造出了一个复杂的监管难题。

一场欧洲若输便无法挽回的战役

讽刺的是,欧洲率先开发了许多如今正被跨大西洋地区广泛应用的技术。它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研究基础以及道德责任。但如果没有恰当的经济策略,上述的一切都无法转化为大规模应用。最终,从愿景到实际进展之间的差距在于政策设计。

无论欧洲是否采纳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它都将成为工业脱碳的重要基石。问题在于,欧洲是想引领这一变革,还是仅仅袖手旁观地观察其发展进程。

目前,美国在碳捕获技术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并非是因为其拥有更出色的工程师或更优越的地质条件,而是因为它认识到,没有激励措施的雄心壮志不过是空谈而已。欧洲应当好好借鉴这一经验。

资料来源:Why America Is Winning the Carbon Capture Race | OilPrice.com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财经   欧洲   美国   优势   技术   经济   政策   项目   脱碳   成本   措施   美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