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报道,9月俄罗斯对华原油供应量环比增长4.3%,稳居中国原油进口榜首。同期,中国自美国原油采购量为零。
这些数字本身没什么稀奇,中俄贸易年年涨,可北约偏偏从中读出了“中国操控俄罗斯”的阴谋论。

北约秘书长吕特最近放话,说中国可能会逼着俄罗斯对欧洲动手,目的是让西方分散注意力,中国好趁机处理台海问题。
这话太荒谬了,既是看不起中国也是看不起俄罗斯,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度调整的当下,国家间的能源贸易合作本应是基于市场需求与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

事实上,中俄能源合作始终遵循市场化原则,是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典范,其核心逻辑在于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与提升经济效率,与所谓的"政治操控"毫无关联。
从中国的能源需求基本面来看,开展多元化的能源合作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5.54亿吨,对外依存度保持在71.9%的水平,稳定且多元的能源供应渠道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多个能源输出国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本质上是为了分散供应风险,构建稳定的能源供应链。
俄罗斯作为全球主要的能源出口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其能源产能与中国的市场需求形成了天然的互补性,这种基于供需匹配的合作,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自然结果。

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的增长,同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近年来,受国际能源市场格局变化影响,俄罗斯能源出口渠道面临调整,为寻求更稳定的市场,俄罗斯将目光更多投向亚洲市场。
中国作为邻近的大型能源消费国,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要合作伙伴。数据显示,2024年俄罗斯对华原油进口量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9.6%,稳居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地位。
这一合作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双方在价格、运输等方面的商业优势:俄罗斯为拓展亚洲市场,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原油价格;

同时,中俄之间已建成的油气管道基础设施,为能源运输提供了高效、稳定的保障,降低了运输成本和供应风险。
这种基于商业利益的合作模式,与全球范围内任何两个国家的能源贸易并无本质区别,完全符合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
中俄能源合作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双方长期规划、共同投入的结果,体现了互利共赢的战略眼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自2019年正式通气以来,已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截至2024年11月,该管道累计输气量已超过780亿立方米,按照规划,2025年满负荷运行后年输气量将达到380亿立方米,能够满足中国1.3亿户家庭的用气需求。
这一管道的建设不仅保障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天然气供应,也为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开辟了稳定的东方市场,实现了双方的利益共享。
此外,正在规划中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和"远东线路"管道,进一步拓展了中俄能源合作的空间。"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计划经蒙古对华输气500亿立方米/年,预计2030年后建成;"远东线路"管道计划2027年投运,年输气100亿立方米。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需要双方长期的信任与协作,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能源供应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而非所谓的"政治操控"。
从全球能源贸易的普遍实践来看,基于市场规律的能源合作是各国的共同选择。
在国际能源市场上,欧洲国家长期从中东、北非等地区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美国也与加拿大、墨西哥等国保持着密切的能源贸易关系,这些合作无一不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

以欧洲为例,尽管近年来能源结构面临转型,但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度依然较高,其与能源输出国的合作始终遵循市场化原则,通过长期合同、价格协商等方式保障供应。
然而,当中国与俄罗斯开展类似的能源合作时,却被部分西方舆论曲解为"政治操控",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显然缺乏客观公正性。

事实上,任何将正常能源贸易政治化的企图,都可能干扰全球能源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剧市场波动,最终损害各国的共同利益。
中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双方经济发展,也对全球能源安全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全球能源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俄之间稳定的能源贸易合作,为全球能源供应增添了一份稳定性。
中国通过多元化的能源进口,降低了对单一供应渠道的依赖,提升了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俄罗斯则通过拓展亚洲市场,实现了能源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减少了对传统市场的依赖。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符合中俄两国的利益,也为全球能源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即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与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能源合作始终坚持透明、开放的原则,符合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双方在能源合作中严格遵守商业合同,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不存在任何所谓的"政治附加条件"。
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对外合作中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中俄能源合作完全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正常商业往来,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指手画脚。
部分西方舆论对中俄能源合作的曲解,本质上是对中国发展壮大的焦虑,是冷战思维的延续,这种思维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格格不入。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利益交融,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能源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贸易合作更应遵循市场规律,摒弃意识形态偏见。

中俄能源合作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市场化原则,尊重各国的发展选择,才能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全球能源市场的健康发展。
未来,随着中俄能源合作的不断深化,双方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为全球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也希望国际社会能够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尊重各国的正常商业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稳定的国际经贸环境。
参考资料:
中俄推动能源高质量互利合作——中俄能源报

吕特再次妄言中国将迫使俄罗斯进攻北约

中国不惧美方施压持续进口俄油,“偏逆着来”——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