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笋不是谁都能吃?医生:四类人平时远离,看看有你吗?

春天的脚步轻盈而欢快,万物复苏,春笋也破土而出,带着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成为餐桌上备受瞩目的食材。

炒春笋、焖春笋、凉拌春笋……一盘盘春笋菜肴端上桌,清脆爽口,毫无油腻感,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许多人甚至将春笋奉为春天最健康的食材,仿佛它能为身体注入满满的活力。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春笋,春天的美味陷阱

春笋确实是一种天然的蔬菜,含有丰富的纤维和营养成分。它就像春天的使者,带着大自然的馈赠来到我们身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适合每一个人。春笋里含有一种成分叫草酸,听起来似乎没什么特别,但在体内代谢时却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草酸一旦遇到钙,就会形成草酸钙结晶,这些结晶会悄悄沉积在肾脏和尿路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会成为结石的“温床”。

研究数据显示,每100克春笋的草酸含量能达到150到300毫克,这在所有食材中属于较高水平。如果每天大量食用春笋,或者一次吃得过多,草酸就会在肠道和尿液中快速积累。身体一旦无法及时处理,不仅容易引发腹泻,还可能诱发尿路结石,尤其是对于肾功能已经不稳定的人来说,风险更大。南京鼓楼医院的一项数据分析发现,肾结石患者在发作前48小时,往往有明显的草酸摄入过多的饮食记录,其中春笋、菠菜、豆腐干这类高草酸食物的摄入最为常见。这就像在已经堵塞的管道中又加了一把沙子,让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肠道的“不速之客”

除了草酸,春笋里还含有较多的粗纤维。这些粗纤维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那种有助于通便的水溶性膳食纤维,而是不可溶性纤维。不可溶性纤维一旦在胃肠道聚集过多,就会像一把粗糙的刷子,刺激胃酸分泌,同时加重肠道蠕动。对于那些本身就有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消化功能障碍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过度的刺激。有些人春天一到,胃就不太舒服,这时候再吃上两顿春笋,肚子立马就会胀气、绞痛、排气增多,甚至直接拉稀。这些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肠道黏膜对粗纤维的刺激反应。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组临床数据也指出,胃溃疡和胃炎患者在摄入高纤维食物后,胃酸分泌水平平均上升了20%以上,部分人甚至出现胃黏膜微出血反应。医生建议这类人春天饮食要避免高纤维的粗食,特别是生吃或煮不烂的笋、豆皮、芹菜梗这类东西。如果肠道本身就比较脆弱,吃了春笋后症状加重是很正常的现象。有人可能会误以为是体质变差,其实只是胃肠本就存在问题,只是平时没有被触发出来而已。

肾脏和肝脏的“隐形负担”

春笋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蛋白质分解产物含量比较高,尤其是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这些氨基酸在正常人身体里是营养成分,但在某些疾病人群体内,却可能转化成有毒的代谢产物。对于尿毒症、慢性肾功能不全、肝功能损害这类患者来说,他们的代谢能力本身就较差,体内毒素难以排出。春笋虽然不是动物蛋白,但它在被消化后,氨基酸类物质会进入血液循环,需要肝脏和肾脏共同代谢清除。这类人吃了之后,转氨酶可能上升,肌酐、尿素氮也可能升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2022年曾统计过一批慢性肾病人群的饮食反应,发现高草酸、高氨基酸、高钾类植物摄入后,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肾负担加重表现。其中吃春笋后24小时内肌酐上升超过15μmol/L的比例达到38%。这说明,春笋对肾功能不全患者是一种“隐形毒负荷”,虽然可能不会立刻引发疼痛,但身体指标会发生变化,肾脏也会变得更加疲惫。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肝功能本身就不太好,吃了高嘌呤的食物也会加重代谢负担。春笋属于嘌呤中等偏高的食物,对痛风患者来说并不合适。有些人平时靠降尿酸药物稳定指标,但一到春天吃几顿笋炒肉,立马就会脚肿、关节热、尿酸飙升。可见,饮食诱发的反应甚至比气候变化的影响还要大。

过敏体质的“隐形杀手”

还有一种人群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过敏体质的人。春笋本身含有少量天然植物毒素,尤其是蛋白类致敏成分,这些成分在过敏人群中可能诱发免疫反应。有人吃完笋后嘴巴发麻、喉咙痒、身上起疹子,还有人是胃肠型过敏,吃完后拉肚子、恶心呕吐,这些都可能是轻度食物过敏反应。有些人小时候吃笋没事,成年后却突然对某些植物蛋白敏感,这种体质一旦被触发,轻则出现皮肤反应,重则可能引发休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曾收治过一例青年男性,他在吃了自家炒的春笋后10分钟内出现胸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经过检查发现是急性过敏性反应,幸好抢救及时才稳定了病情。这就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一旦被触发,后果不堪设想。

春笋,到底还能不能吃?

春笋的营养成分确实不容小觑,但它的刺激性和负荷性也不容忽视。它并不是像白米白面那种基础性食材,而是一种“功能性偏食”,更适合身体健康、代谢正常、消化能力强的人适量食用。然而,一旦有代谢慢、消化差、过敏、肾功能减弱等情况,吃春笋就相当于在身体上“加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

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感觉自己身体没有问题,肚子也不疼,但实际上检查后才发现早就尿酸高、肾功能处于边缘值、肝酶时高时低。再吃这类高刺激食物,无异于“火上浇油”。

那么,春笋是不是就不能吃了呢?当然不是。只要处理得当,春笋仍然可以成为春天餐桌上的美味。春笋最大的两个问题是草酸和粗纤维,而最有效的处理方式就是焯水,而且要焯透。焯水不仅能去除大部分草酸,还能让粗纤维软化,减少对肠胃的机械性刺激。建议在焯水时加点米醋或小苏打,这样可以中和草酸和刺激成分,焯完后再进行烹调,效果会更好。

此外,春笋不适合和高蛋白、高脂肪的肉类一起大火快炒,最好单独炒或做汤,采用少油少盐的方式烹饪,这样可以降低代谢负担。

最后,吃笋还要注意量,一次别超过100克,频率也不要太高,一周吃一次就足够了。尤其是对于肾功能、尿酸、消化系统本身就有点问题的人来说,更要格外注意。春笋不是药,也不是毒,关键在于吃对方法。春天的美味固然诱人,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在享受春笋带来的美味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正确地选择和处理食材,让健康与美味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4

标签:春笋   尿酸   草酸   肠道   肾功能   患者   纤维   平时   食物   春天   身体   医生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