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家长纠结:“看到孩子被冤枉,想护着,又怕别人说‘溺爱’;孩子被欺负,想撑腰,又怕他学会‘仗势欺人’”—— 其实 “护犊子” 从不是 “替孩子犯错买单”,而是在他弱小、迷茫、受挫时,给够能站稳的 “底气”。
没底气的孩子,会在被冤枉时不敢辩解,被欺负时只会退让,犯错后彻底否定自己;有底气的孩子,才敢说真话、敢拒不公、敢试错。今天就和大家聊:真正的 “护犊子”,是给孩子这 3 样 “硬底气”,家长别再搞错了!记得转给家人,比如老人带孩子时,别再让孩子 “忍一忍就过去了”,一起用对的方式护孩子~
场景:孩子被误解、被冤枉(如被同学说偷东西、被老师误会调皮)
案例:邻居家孩子小宇在幼儿园,被同学指认 “偷了蜡笔”,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邻居没第一时间骂小宇 “你怎么能偷东西”,而是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问:“告诉妈妈,蜡笔是你拿的吗?妈妈听你说。” 小宇哭着摇头:“是他自己掉在地上,我帮他捡起来,他就说我偷。”
后来邻居和老师一起看了教室监控,确实是同学的蜡笔掉了,小宇帮忙捡的。事后邻居跟小宇说:“不管别人怎么说,妈妈都会先信你,你也要敢把真相告诉妈妈。” 从那以后,小宇遇到委屈从不藏着,因为他知道 “妈妈会信我”。
反例:有的家长听到孩子被投诉,第一反应是 “肯定是你不对”“你怎么总惹事”,哪怕孩子解释也不听 —— 次数多了,孩子会觉得 “说不说都一样,没人信我”,慢慢就不愿再开口,甚至会怀疑 “是不是我真的不好”。
原理:孩子的世界里,家长是 “唯一的靠山”。“被信任的底气” 不是 “不管对错都护着”,而是 “先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再查事实”—— 这份信任能让孩子知道 “我是被认可的,我的话有分量”,这是他敢面对误解、敢说真话的基础,和 “溺爱” 的 “不分对错护错误” 完全不同。
场景:孩子遭遇不公(如被同学抢玩具、被区别对待、被恶意捉弄)
案例:朋友的女儿朵朵在小区玩滑梯,被一个大男孩推下来,还抢了她的小铲子。朵朵吓得躲在一边哭,朋友看到后,没有冲上去骂男孩,而是先抱朵朵安抚情绪,再拉着朵朵走到男孩面前,轻声但坚定地说:“弟弟,你推人不对,还抢了朵朵的铲子,应该说对不起,把铲子还回来。”
男孩家长过来后,朋友也没吵架,而是客观说清情况:“孩子玩闹很正常,但推人、抢东西是不对的,得让他知道这样会 hurt 别人。” 最后男孩道歉还了铲子,朋友再跟朵朵说:“下次有人抢你东西、推你,你可以大声说‘不许这样’,妈妈会一直站在你这边。” 后来朵朵再遇到有人抢她玩具,会主动说 “这是我的,你不能抢”,不再只会哭。
反例:有的家长要么说 “他比你小,让着点”“别这么小气”,要么直接冲上去替孩子吵架 —— 前者会让孩子觉得 “我的东西可以被随便抢,我的感受不重要”,后者会让孩子学会 “靠家长打架解决问题”,都养不出有边界感的孩子。
原理:“被撑腰的底气” 不是 “替孩子冲锋陷阵”,而是 “帮他守住边界,教他怎么维权”—— 孩子小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应对欺负,家长的 “撑腰” 能让他明白 “我的身体和东西不能被随便侵犯,我有权利说‘不’”,这份底气会让他慢慢学会保护自己,而不是一味退让或用暴力解决问题。
场景:孩子犯错、失败(如考试没考好、弄坏别人东西、学技能学不会)
案例:我儿子第一次学骑自行车,摔了好几次,车还蹭到了路边的花盆,把花盆碰碎了。他吓得脸色发白,说 “妈妈我错了,我不学了”。我没说 “你怎么这么笨,连车都骑不好”“还把花盆弄坏了”,而是先抱他说:“摔疼了吧?学骑车都会摔的,妈妈小时候也摔过好多次呢。”
然后一起把花盆碎片收拾好,跟他说:“花盆碎了,我们可以跟阿姨道歉,再买一个赔给她 —— 犯错不可怕,我们一起想办法弥补就好。要不要再试试?妈妈扶着你。” 后来儿子再学骑车,即使摔了也会说 “妈妈我再试一次”,因为他知道 “就算摔了、错了,妈妈也不会怪我”。
反例: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犯错,会说 “你怎么这么没用”“早知道不教你了”,甚至让孩子 “罚站反思”—— 这样会让孩子觉得 “我犯错了,我就是个坏孩子”,为了不被骂,以后遇到没把握的事,会不敢尝试,甚至会偷偷掩盖错误。
原理:“被接纳的底气” 是 “护孩子这个人,不护他的错误行为”—— 溺爱会 “替孩子掩盖错误,不让他承担后果”,而真正的接纳是 “我知道你犯错了,但我不否定你这个人,我们一起改正、弥补”。孩子知道 “犯错不会被抛弃、被否定”,才敢大胆尝试、不怕失败,这是他抗挫折能力的核心。
其实家长怕的从不是 “护孩子”,而是怕 “护错了,把孩子惯坏”。但比起 “怕溺爱而不敢护”,更可怕的是孩子在需要底气时,家长却站在 “别人那边”—— 没被信任过的孩子,不敢说真话;没被撑腰过的孩子,不敢拒不公;没被接纳过的孩子,不敢试错。
真正的 “护犊子”,是在孩子需要时,递上这 3 样底气:信他的话,护他的边界,接纳他的不完美。有了这份底气,孩子才敢闯、不怕输,慢慢长成有勇气、有担当的人。
要是你觉得这些话戳中了心,不妨转给家人,比如爸爸带孩子时,别再让孩子 “忍一忍”;老人陪孩子时,别再因怕犯错而不让孩子尝试,全家一起用对的方式 “护孩子”。也记得关注我,后续还会分享更多 “怎么爱孩子才对” 的实用技巧,帮你少走 “要么不管、要么惯坏” 的弯路~
你有没有过 “纠结要不要护孩子” 的时刻?最后是怎么做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帮更多家长明白 “正确的护” 是什么样的~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