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时总以为是吃撑了,腹泻归咎于着凉,体重悄悄下降还暗自窃喜?很多人把这些身体信号当成小毛病,却不知道背后藏着脾胃发出的求救信号。就像老祖宗说的 “脾胃一虚百病生”,这处被《黄帝内经》称为 “后天之本” 的器官,正悄悄影响着我们的整体健康。

或许有人觉得脾胃问题算不上大病,毕竟它不像心脑疾病那样凶险。数据常隐匿真相。国内成年群体中,约 43.7% 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脾胃功能紊乱之症,且此比例逐年攀升,这般情形着实令人忧心不已。脾胃宛如家中厨房,肩负着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并输送至全身之重任。倘若厨房 “罢工”,身体各 “房间” 便会面临营养断供之困境。《素问》早有记载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而气血的源头正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胃虚弱了,气血自然会不足。

为什么脾胃问题容易被忽视?因为它太 “低调” 了。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二者协同工作却从不爱 “张扬”。就像一台默默运转的机器,初期出现小故障时,只会偶尔发出 “胃胀”“嗳气” 的轻微声响,很容易被归为 “饮食不当”。加上现代人习惯了熬夜、吃生冷、快节奏进食,这些都在悄悄加重脾胃负担,等出现明显腹泻、体重骤减时,往往已经虚损许久了。

其实脾胃求救的信号一直很明显,只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饭后总觉得饱胀,哪怕只吃了小半碗饭,就像胃里塞了团棉花,这是脾胃运化无力的表现;大便常不成形,且黏附马桶难冲净,此现象正契合中医“脾虚生湿”之症。它昭示着身体运化失调、湿气内生,此乃健康警讯,需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体重不知不觉下降,伴随手脚冰凉、四肢乏力,说明营养吸收出了问题,身体在 “消耗库存”;

养护脾胃从来不是靠吃药进补,而是藏在日常的细节里。古人讲究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吃饭时细嚼慢咽,给胃留出 “腐熟” 食物的时间;少吃生冷寒凉的食物,毕竟 “脾喜温恶寒”,就像给脾胃加件 “保暖衣”;饭后别马上久坐,散散步能帮脾胃减轻负担。情绪也很关键,“久思伤脾” 可不是空话,每天留十分钟放松心情,对脾胃也是种滋养。
脾胃的养护就像种庄稼,需要慢慢耕耘。它不会立刻变好,但坚持健康的习惯,身体会悄悄给出回应。别等胃胀、腹泻变成常态,才想起关心这个 “后天之本”,从今天起,好好吃饭、好好休息,就是对脾胃最好的呵护。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