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接诊了一位年仅4岁的患儿。经细致检查发现,孩子的20颗乳牙中,竟有18颗出现了龋坏的情况。其门牙已然发黑、腐烂,大牙之上更是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窟窿。医生通过询问了解到,这个孩子对甜食极为喜爱。平日里,棒棒糖常常含在口中,即便喝粥时也要加入糖。这个案例给到家长们以警示:务必从小关注孩子的口腔健康,预防龋齿。
龋齿,作为一种慢性传染性的口腔疾患,主要是由诸如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这类致龋菌作祟。这些致龋菌会利用口腔内的糖分,生成酸性物质。它们反复地侵蚀牙釉质与牙本质,最终致使龋洞形成,甚至造成牙冠的损坏。
大量的纵向研究表明: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呈现高丰度状态,乃是预测未来罹患龋齿的一项强效指标。存在这种情况的儿童,其发生龋齿的可能性是口腔内无此菌儿童的四倍以上。
首先是甜食的频次,而非量
每一次摄入糖分,变形链球菌便会生成酸性成分,逐渐溶解牙齿的矿物质。与此同时,牙齿自身具备一定的修复能力,只要这两者能够达成平衡,通常不会出现严重问题。然而,倘若食用甜食的频次过高,牙齿来不及完成自我修复,龋洞便会悄然形成。系统综述明确指出,高频率的糖分摄入,是引发儿童龋齿的一项主要危险因素。
有些娃,天生就比别人危险
若孩子天生存在牙釉质发育不全(enamel defects)的状况,或者早期牙齿已出现轻微龋洞,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提升其患龋齿的风险。一项涵盖上百万儿童的Meta分析发现,乳牙已有龋洞的孩子,未来牙齿继续龋坏的可能性显著增加(OR≈4.21)。在中等收入国家,有牙釉质缺陷的孩子患龋病的风险更高,OR值可达14.6。
产生牙釉质缺陷的行为也很日常化,比如:
例如,有些孩子长期食用酸性食物,或者存在进食障碍(如厌食、暴食、反复呕吐),这些情况均有可能损伤牙釉质;部分牙釉质缺陷是先天性的,比如在乳牙或恒牙发育期间,身体缺乏关键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会影响釉质的正常形成;此外,氟元素虽具有防龋功效,但摄入过量反而可能引发“氟斑牙”,这同样属于一种釉质缺陷。这些牙釉质缺陷会使牙齿更易积聚细菌,从而增加蛀牙的发生几率。
口腔卫生欠佳与菌群传播
刷牙不彻底、牙菌斑堆积,无疑为龋齿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此外,孩子与家长共用杯筷或有亲吻的习惯,会导致高风险菌群在彼此之间传播,尤其是妈妈口腔中的龋齿菌很容易传染给孩子。
社会经济 & 教育背景
常言道“只有一个病是穷病”,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家庭收入较低、家长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口腔保健资源的孩子,更易出现严重龋病,且治疗往往会出现延迟。
孩子发生了蛀牙不能轻视,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饮食与营养:乳牙疼痛会让孩子不愿意咀嚼,挑食或者吃得少,影响营养摄入与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发展为口腔感染或甚至须全麻拔牙修复。
口腔结构:乳牙早失会扰乱后续恒牙萌出的空间,可能造成牙列不齐、咬合异常。
心理、学习:持续疼痛常扰睡眠与专注力,孩子变得烦躁或焦虑,家庭也因复诊频繁焦头烂额。研究显示,ECC显著降低儿童与家庭的生活质量。
经济负担:严重龋齿往往需要麻醉、拔牙、补牙,反复看诊,既耗时间又费钱,更是对公共医疗资源的考验。
A. 越早越好:乳牙萌出6个月内,最好不晚于1岁,让孩子见一次儿牙科。早筛查,早教育。
B. 控制糖分,设置“无糖时段”:把甜粥、饮料、棒棒糖集中在正餐后,不让孩子边嚼糖边睡觉。儿牙科建议夜间饮水代替含糖饮料,这样口腔有机会恢复中性环境。
C. 打造菌群防线:用含氟牙膏、定期氟化物涂漆、社区水氟化等能增强牙釉质对抗酸侵蚀的能力;同时,避免家庭成员间菌群交叉传播,比如共用牙刷、水杯、喂食勺等。
D. 坚持刷牙两次,监管要到位:孩子太小,手不够利落,父母需要帮着刷牙,确保牙缝、后牙都清洁。
E. 创建良好习惯+健康支持:家庭、学校一起行动,可以设定“你是爸妈的口腔小侦探”,教育方式更温馨有趣。此外,社会可推动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或补贴的早期口腔保健服务。
从郑州4岁萌发的乳牙几乎全面龋坏的孩子案例看:高频率含糖棒棒糖与甜粥、长期未进行科学刷牙与早期口腔检查,最终酿成重度ECC。这不仅是牙齿问题,更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健康与未来。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