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一下墙上的日历,明日是公历的7月30日,也是农历的闰六月初六,这天刚好也是中伏的首日,今年中伏要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而且持续的时间则更短一些,从7月30日开始到8月8日结束,总共是10天的一个时间,这个也是近年来首次出现短的三伏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立秋(8月7日)正处中伏期内,形成“秋包伏”格局,民间早有“秋包伏,热得哭”的警示,意思就是告诉我们湿热天气将延续更久。
今年的中伏怎么这么特殊?
三伏日期由干支纪日法精密确定:初伏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今年7月20日),末伏为立秋后第一个庚日(8月9日),中伏则是初伏与末伏之间的时段。
2025年因夏至(6月21日)至立秋(8月7日)间仅有4个庚日,导致中伏缩至10天,三伏总天数压缩为30天。
而且随着近年来气候出现异常,而且高温暴雨频发,就出现了高温遇上高湿(平均湿度超80%),体感温度比实际高出3-5℃,形成名副其实的“蒸煮模式”。因此,今年的中伏,可以说是湿热交加的一个中伏。
面对这样极端的天气,民间有啥说法呢?老话说“中伏吃三样,人财两相旺”,啥时候中伏?3样指啥?咋吃受益?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第一样:面条
民间一直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到了中伏吃面既是传统,更是生存智慧,因为面条富含碳水化合物,每100克提供约350千卡能量,能快速补充出汗损失的体力。而且制作方法也简单。
做法:锅中注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沸,放入面条,煮熟捞出来,然后就可以搭配黄瓜丝、麻酱把它拌匀,这样吃起来口感清凉解暑,特别的美味。
第二样:鸡肉
它可以说是补虚强体的“伏天良药”,像在我们当地,就有“头伏火腿二伏鸡”的一个说法,这也凸显了鸡肉在中伏的地位。鸡肉蛋白质含量达20%,脂肪仅4.5%,远低于猪肉。其富含的维生素B6能促进新陈代谢,缓解夏季倦怠。
做法:把鸡清洗干净,然后涂抹上料汁,这个可以直接再超市当中买到,电饭煲中刷一层油,放入葱姜蒜,接着放入鸡进去,,焖煮熟透,就可以开吃了。
第三样:绿豆汤
绿豆的药用价值早载于《开宝本草》,称其“清热解毒,止消渴”。而且绿豆含多酚类物质及钾镁矿物质,能调节渗透压,缓解高温脱水。
做法:在制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体质,对其进行改良一些,比如说脾胃比较的虚寒,那么在熬煮的时候,可以来上几片生姜,或者是一块陈皮,把它用来中和寒性,每次喝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过量。
到了中伏,高温使人体日均出汗量达3-5升,相当于流失钠400mg、钾200mg。适时补充面条(碳水)、鸡肉(蛋白)、绿豆汤(电解质),可维持水盐平衡,防止热射病。同时人也会更加的舒服。
中伏的饮食智慧,既是千年农耕文明应对暑热的生存策略,更暗合现代营养学“高温补益”的底层逻辑。所以到了中伏的时候,大家要结合天气的变化,来进行合理的一个饮食,尤其是天气比较炎热的时候,更是要注意,降暑补阳气。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