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美食游泉州丨从刺桐城到世界餐桌:泉州2025开启美食文化国际新篇


2025年10月31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

中国泉州入选“创意城市网络”,

成为第七个荣获

“世界美食之都”称号

的中国城市。

这是继2021年

“泉州:

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

泉州荣获的又一世界级城市名片


从宋元“东方第一大港”的饮食交融盛景,到如今站上世界美食舞台中央,这座镌刻千年海丝记忆的古城,以“山海交融、多元创新”的独特美食基因,成为中国包容底色的生动载体,向全球诠释中国饮食“和而不同”的深厚底蕴与无限活力。

泉州成为许多游客的“美食目的地”


泉州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美食之都”称号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深植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辉煌过往的底蕴。

宋元年间,泉州与全球上百个国家建立紧密贸易联结,出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彼时的泉州码头,阿拉伯、波斯、印度及东南亚商船鳞次栉比,胡椒、丁香、豆蔻、蔗糖乃至占城稻种等食材,沿着这条繁忙航线源源不断涌入,悄然改写着泉州的饮食版图。港口的兴盛,赋予泉州接纳、包容、改造外来文化的美食基因,成为泉州美食独树一帜的根源。

九日山关于“饮福宴”记录的石刻

泉州美食基因在宋代“饮福宴”中就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国际化面貌。泉州文史专家、鲤城文史学会会长林建强在九日山祈风石刻研究中发现一石刻铭文记载了泉州在宋代“礼成饮福”国宴场景,实证了泉州早在千年前就已形成“山海共馔、万国同席”的饮食文化体系。据考证,“饮福宴”本为宋廷国宴,在祈风典礼后以《饮福宴》盛情款待番商,显示宋代朝廷对泉州海上贸易的高度重视。因此,仪典和宴席由官府与皇族宗室主持,特邀蕃商、使节等海内外宾客参与,反映泉州在宋朝时期“香料之路”与“茶瓷之路”的交汇盛况,而采用“分餐制”与“合餐制”并行的宴饮礼仪,彰显中原传统与海洋文明的深度融合。南宋初期寓居泉州的宰相李邴记录了当时的盛况:“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李邴的记录还以“散昨饮福,觞豆杂进”来形容《饮福宴》的食物非常丰富。“这不仅是场宴会,更是国家级的文明对话平台”,林建强指出,该石刻印证了《泉州府志》所述“市井十洲人”的历史场景。

多元文化与开拓精神贯穿古今,浓缩在一桌泉州家宴上。

撒上胡椒粉的面线糊成为许多泉州人早餐的“标配”

海蛎和南洋番薯粉的美味结合成就海蛎煎的独特风味

真正的美食,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扎根本源的同时,敞怀包容八方风味,成就“兼容之味”。这份基因在泉州鲜活可见:街头面线糊里“提鲜”的胡椒带着阿拉伯风情,海蛎煎中的番薯粉留存南洋印记,这些都是海丝贸易的“活态味觉遗存”;南宋泉州人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中国最早饮食文化专著之一)记录了山野食材与胡荽(香菜)、胡麻(芝麻)、胡桃(核桃)和胡椒等异域风味食材的融合创造与品味哲思,将这份饮食智慧载入史册;而“无界创新”让基因持续生长——百年前“下南洋”浪潮中,泉州味道衍生出马来西亚肉骨茶、新加坡酿豆腐等海外分支;改革开放后,川湘粤赣菜系从业者汇聚,最终形成本味调鲜、兼容并蓄的鲜明风格……


“在泉州喝一碗面线糊,就像尝到了记忆里最地道的家乡味”,这是无数台湾游客的共同心声。作为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州与台湾的美食渊源早已融入血脉——海蛎煎、肉粽、元宵圆、润饼,这些跨越海峡的家常味道,成为连接两岸文化认同的纽带。

润饼具有跨越海峡的家常味道

喝一碗面线糊,尝一口记忆里最地道的家乡味。

泉州肉粽和牛肉羹组成美味“好搭档”

台湾美食家童世璋在《小吃的艺术与文化》中直言:“台湾菜肴小吃源出福建,而福建源自中原……‘闽菜台菜是一家’。”文学家梁实秋亦曾指出:“台湾地区之饮食本属闽南系列,善治海鲜,每多羹汤”,正是结合大陆菜系与当地物产风俗,才形成多元独特的“台湾菜”。

泉州人夏天芒果蘸酱油的吃法,正是从台湾流传而来的。

“泉州的鸡爪、润饼、面线糊,都是‘阿嬷的味道’,和我小时候奶奶煮的味道一模一样。”台湾中华美食交流协会理事长施建发告诉记者,他来自中国宝岛台湾,祖先是从泉州迁居过去的,自己已是第七代,与泉州有着深厚的血脉联结。据其介绍,早年泉州先民迁台时,把一些美食制作技艺也带了过去,后来根据台湾本地食材稍作调整。“来泉州吃卤味,一口就能尝出记忆中的家乡味。”这样的“寻味认亲”故事,每天都在泉州上演。更有趣的是,泉州人夏天芒果蘸酱油的吃法,正是从台湾流传而来——据《续修台湾府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台湾便有此食俗,芒果引种泉州后,这一独特吃法也随之落地,代代相传至今,成为两岸物产同源的生动物证。


于全球而言,泉州美食的故事,始终在“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双向律动中生生不息。“泉州美食是融合多元风味,包罗多种多样滋味的鲜活代表。”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副会长、新加坡同乐餐饮集团董事长周家萌如此评价。早年“下南洋”浪潮中,泉州味道远播海外并落地生根,新加坡酿豆腐、马来西亚肉骨茶,都是泉州美食与当地风味碰撞的精彩成果。

“簪花筵”巧妙将泉州非遗簪花习俗与闽南佳肴相结合,让食客在观赏美食的同时,体验头戴簪花的独特韵味。

如今,海外创新菜系以新形式回流,反哺泉州本土,推动当代闽菜多元化发展:南洋的椰浆、兰香子融入泉州传统石花膏、四果汤,为清凉甜品增添热带风情;海外侨胞带回的低温慢煮、香料搭配技法,让土笋冻、牛肉羹等经典菜品换新颜;来自印尼的千层糕,与泉州传统的发糕、甜粿相结合,催生了色彩绚丽、口感丰富的“侨乡糕点”。这种“出海—衍生—回流”的味觉循环,既延续了泉州美食的包容基因,更让家乡味道在双向交流中永葆活力。

永春华侨发明的肉骨茶风靡南洋,如同根植于华侨心中的故土情怀,浓香不绝。

“姜母鸭”已经成为泉州的一个美食符号

泉州牛肉羹以新潮形态,展现泉州美食的独特魅力。

土笋冻独特风味令人垂涎

“泉州作为海丝起点,在中餐出海进程中潜力巨大。”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国际中餐名厨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澳大利亚华人餐饮业商会荣誉会长糜征孚深表认同。在他看来,泉州既能以美食为桥,让海内外人士透过舌尖感知古城魅力、读懂文化根脉;又能在全球饮食交融中吸纳新养分,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海洋贸易带来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文明交融的味觉印记。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指出,从国家层面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中国叙事与国际表达的美食话语体系,已成为行业共同使命。泉州位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既有本地山海物产与中原烹饪古法的深度耦合,也有海外香料与技艺的长期浸润;经由世代匠人的守望与精进,形成了独具风骨、自成体系的泉州饮食文化——它是历史馈赠的瑰宝,更是今天中国餐饮高质量发展的生动资源。

泉州形成“美食+”产业生态

在角逐“世界美食之都”之初,泉州美食便以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赢得国际认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负责人评价:“泉州的美食,是活态传承的海洋饮食文化样本。”为了将这份千年饮食文明推向世界,泉州曾组建厨师团队远赴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在“中华文化·雅集”美食招待会上,以姜母鸭、土笋冻、牛肉羹等经典菜品征服国际友人。如今,米其林、黑珍珠、金梧桐等国际美食指南相继“开城”泉州,为泉州味道叩开全球市场大门、融入国际视野搭建坚实桥梁。

闻一闻安溪茶丰收的味道

泉州市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世界美食之都”建设,泉州已形成“美食+”产业生态:在农村,推动铁观音、鲍鱼、牡蛎等“食材基地”标准化建设,带动农户增收;在城市,打造“美食特色街区”,孵化“老字号新品牌”,创造近10万个就业岗位;在民生领域,265个长者食堂、72家爱心助残驿站,将传统小吃与公益服务结合,让“舌尖上的温暖”覆盖特殊群体。“未来四年投入的1亿元专项经费,其中60%将用于‘惠民惠企’项目,比如补贴餐饮企业升级改造、支持社区开展‘美食文化节’,让市民和游客都能共享‘世界美食之都’的红利。”据介绍,泉州申创美食之都的最终目标是让美食成为“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事业,既守护好古城的“烟火气”,也激发城市的“新活力”。

此外,成功当选后,泉州还将每年开展“联合国可持续美食烹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系列宣传;助力非洲、阿拉伯等欠发达地区发展美食创意产业,提升创意城市网络全球影响力;推动全球非遗美食数据库建设等国际合作,将荣誉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泉州,

这座深植闽南文化沃土、

坐拥千年海丝遗韵的城市,

将以“世界美食之都”为新起点,

让海丝味道

续写多元文明融合的新篇章,

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贡献独特的“泉州力量”

与“中国智慧”。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图源:泉州市申创“世界美食之都”工作专班、视觉中国

记者:赖小玲、陈云青、颜鹏、刘惠嘉、陈江萍、薛贺光、江晓媛、彭斌、苏智峰

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美食   泉州   刺桐   餐桌   文化   国际   世界   台湾   南洋   中国   味道   独特   海蛎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