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小暑这天,最显著的就是湿热交加,热不单纯是温度高,身体更像被裹在湿气里出不了汗,人变得懒,心烦,火气窜得急。
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找点降火的东西吃,绿豆、苦瓜、凉茶成了桌上常客。
但很多人吃完之后依然觉得上火,嘴破喉干、头胀胸闷一点没改善,反倒肚子凉凉,胃不舒服,排便变稀,整个人更虚。
大家以为清热等于祛火,这个理解太简单。清热只是一种处理方法,不是方向。身体里的“火”不是被某种食物灭掉的,是身体自己代谢出去的。
只吃苦瓜这种寒凉单一的东西,就像用冷水浇熄热锅,锅虽然凉了,但锅底沉着一层油垢,热气依旧上来。
小暑这种节气,火是湿火,是因为脾被湿困住,气机运行不畅,热不易排出。
这时候强行吃寒凉,脾气更虚,湿气堵住的地方反而更紧,火困在里面动不得。越吃清凉,越烦躁,越口渴,越没劲。
一些医院在夏季急诊里观察发现,服用寒凉食品的人群在高温天更容易出现肠胃应激反应,表现为腹泻、腹痛、胃痉挛等症状。特别是女性和老年人,更容易因寒凉饮食引发脾胃失调。
不是说苦瓜不能吃,而是吃它的人要知道自己体质,也要看时机,不能拿它当药,也不能拿它当水。
汤这东西,不光是热水加食材煮出来的,真正起作用的,是汤里的结构。
这个结构包含了水分、电解质、植物多糖、脂肪、微量蛋白和可调节神经系统的活性物质。
汤的意义,在于它是温的,不刺激,能调节中焦气机,也能通过食材配比影响整个代谢节奏。
连续7天每天摄入含有茯苓、薏苡仁、扁豆等配伍成分的清润汤,受试者唾液中皮质醇浓度下降15%,心率变异性指数明显改善。
这说明,汤的调节不只是降温,更深的是稳定自主神经系统。
小暑的“火”,往往不是靠直接清除来处理,而是通过扶持脾气、疏通湿热通道,让它自己出去。第一种汤要抓住这个核心。
湿气最怕脾虚,脾虚就像水泵坏了,水越积越多。汤里放太子参、白术、茯苓、扁豆,再配上一点莲子和生姜,是为了唤醒这个“水泵”,让脾重新运作起来。
这几样东西不能图省事一股脑丢锅里,要先泡、再煮、再文火煲,不急不躁。
汤温入口,胃暖了,脾就开始动了。一段时间后,湿热会慢慢解,口干烦躁也会缓一点。
另一种汤不是针对火,而是针对津。火能灭,是因为身体里有足够的津液去调节。现代人最大的问题,不是火大,是没有足够的津来应对火。
一热就口干舌燥,一累就心慌气短,都是津液不够。这种情况不能靠喝水补,水进去了直接排出来了,根本不转化。
汤要有生津的食材,比如麦冬、石斛、玉竹,再加一些瘦肉、百合、猪骨,把这些东西慢慢炖进去。
不是光靠成分,而是这个组合可以提供脂肪酸、胶原蛋白、多肽类物质,它们参与细胞膜修复、调节内环境、影响渗透压。这才是生津的机制。
还有一种火,是从气血虚衍生出来的。小暑高温,人出汗多,汗出即伤阳,阳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行血,就容易火不归位。
虚火常常是表面热,实则里寒。这时候喝的是补汤,不是清汤。
配伍得当的补气养血汤,比如用黄芪、当归、党参、熟地,加点猪心、乌鸡,有条件的放些红枣和生姜,会对调节汗出无度、心烦气短有明显效果。
热的来源不只是外界,还有心理。很多时候人不是因为气温高而燥,是心里烦闷。
小暑常伴失眠、多梦、醒后不解乏。生物节律被打乱,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交感兴奋状态。
这种状态下,身体自动进入“战斗模式”,代谢加快,体温升高,火自然也就来了。但这种火不是吃东西降得下去的。要调节交感系统,需要给身体一个修复的信号。
汤有这种潜力,热汤入口,胃受热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副交感系统开始工作,心率下降,肠蠕动恢复,人开始放松。
不是喝了什么汤,而是汤作为一种饮食形式,启动了身体的修复机制。
汤还有一个隐秘的功能,是调节认知。人在身体不适的时候,认知会偏离,容易过度反应,容易偏执。
高温时的争吵、易怒,不是性格问题,是内环境失调引发的神经短路。
汤通过润养中枢,可以缓解这一点。尤其是养心安神类的汤,像龙眼肉、酸枣仁、莲子芯配一点桂圆壳,喝下去不一定马上见效,但对稳定情绪波动有慢性作用。
汤真的有这么万能吗?能调湿、调火、调气、调情绪?是不是夸大了?其实不是汤有多神,而是汤本身就是一个身体可以接受的形态。
它不像药那么强,也不像食物那么慢,它是介于药食之间的一种“调节体”。
这种体,不伤胃、不刺激、不造成强烈的生理波动,它更像是人体生理节律的一个“同频物”。
当外界太热、身体混乱的时候,它可以用温和方式把节律拉回正常。这是别的方式做不到的。药能压制,饭能填饱,汤能调节。
那汤是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喝?是不是夏天喝最好?答案不绝对。身体需要的是匹配,是节气和脏腑的对应。
如果在春天喝夏天的汤,就可能引起阳升过度;冬天喝夏天的汤,则会寒热混杂。所以汤的作用关键不在“汤”,而在对时对症。
既然汤能调节这么多层面的火,那有没有一种“过度喝汤”的风险?有没有人是不适合喝汤的?
过量喝汤的问题,在于摄入过多液体会稀释胃酸。胃酸稀释后,食物消化效率下降,长期如此会引起消化功能减退。
还有一类人,身体阳虚、水湿不化,喝汤多了反而加重浮肿、腹胀、四肢沉重。
此外,汤如果加料过重、炖煮过头,也容易形成较多嘌呤和脂类代谢产物,对高尿酸和脂代谢异常人群不友好。
所以问题不是“汤该不该喝”,而是“什么人该喝什么汤,什么时候喝,喝多少”。
如果把汤当作习惯,不去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就和乱吃保健品一样,不会带来好处,只会累积负担。
这个节气喝汤,是基于热、湿、脾的平衡逻辑,但换一个时间点,身体状态变了,这个逻辑也要变。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消暑解渴养生汤[J].资源导刊,2015,(06):54.
更新时间:2025-07-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