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科技领域的标杆企业,苹果凭借流畅的生态体验与高端品牌形象,长期占据用户心智,其每款新品发布都牵动市场神经。
然而近期,这家科技巨头却陷入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负面事件接踵而至。
从AI训练数据涉嫌盗用盗版书籍面临天价索赔,到iPhone17新机发售即遇服务器崩溃无法激活,苹果的“神话”正逐步破碎。
究竟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问题?苹果又能否化解这场关乎品牌根基的危机?
近期苹果公司因AI训练数据版权问题,陷入了集体诉讼漩涡。
纽约州立大学健康科学大学的两名学术作者以版权侵权为由将其告上法庭,核心指控直指“苹果智能”(AppleIntelligence)AI系统的训练过程存在非法使用盗版内容的行为。
这场诉讼的关键证据链指向一个名为“Books3”的“影子图书馆”。
该数据库曾收录超过18万本图书全文,虽在2023年10月因版权争议被移除,但原告方强调,苹果早已完成对涉案作品的复制与训练。
诉讼材料显示,苹果在2024年4月曾公开承认,其训练OpenELM语言模型时使用过名为“ThePile”的数据集。
而当时“ThePile”恰好包含“Books3”数据库,且公开文件明确证实原告的两部著作《幻觉冠军》与《思维的诡计》均在“Books3”的收录清单内。
从法律风险来看,这起诉讼可能给苹果带来天价赔偿。
根据美国版权法规定,若法院最终认定苹果存在故意侵权行为,其需为每部侵权作品支付最高15万美元的赔偿,折合人民币约120万左右。
考虑到“Books3”数据库的庞大体量,若有数千本作品涉及侵权,赔偿总额将是天文数字。
但案件进展仍面临多重挑战,苹果尚未公布AI训练所用的详细文档列表,导致原告方要证明苹果确实处理过涉案具体书籍存在客观难度。
而且美国法院过往判例中,普遍认为要求AI开发者对海量训练数据逐一完成授权并赔偿的实操难度过高。
此前Anthropic公司的案件中,法官虽认定其用书籍训练模型属“合理使用”,却因将书籍存储于中央图书馆判定构成侵权,这一判例也为本案审理提供了复杂参考。
可苹果作为科技巨头,本应在合规性上树立行业标杆,但其明知“Books3”存在版权争议仍使用相关数据,暴露了技术发展中的短视。
Anthropic此前以15亿美元和解类似诉讼的案例,已为行业敲响警钟,苹果若不能正视版权问题,不仅可能面临巨额赔偿,更会损害长期积累的品牌信誉。
就在AI侵权诉讼尚未平息之际,苹果手机又因服务器故障遭遇信任危机。
2025年10月13日晚间开始,大量用户反映新购买的iPhone17及iPhone17ProMax无法激活。
这一问题持续至14日上午仍未解决,故障持续时间超12小时,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热议。
经多地用户验证,故障核心源于苹果激活服务器宕机。
无论是更换Wi-Fi、使用蜂窝数据,还是连接Mac或PC尝试激活,所有常规排障方法均告失败,证实问题来自服务端而非用户设备或网络环境。
此次故障影响范围极广,不仅覆盖北京、广东、辽宁、江西等中国多地,香港等地区及全球其他国家的用户也遭遇类似问题。
受影响设备除iPhone17系列外,部分iPad用户也反映无法激活,甚至苹果的订阅付费服务也同步出现瘫痪。
对用户而言,这场故障堪称“灾难”。
若用户通过政府补贴渠道购买手机,按规定需快递员当面拆封激活,若是双方都尝试激活仍未成功,最终快递员只能将手机收回,导致交易失败。
更令人困扰的是,部分用户为解决数据传输问题将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后,陷入无法激活的“死循环”,设备彻底无法使用,加剧了焦虑情绪。
在社交平台上,“被背刺了”成为受影响用户的高频表述,不少人从最初的期待转为极度沮丧和愤怒。
面对大规模故障,苹果的应对尽显短板。
截至10月14日晚,苹果公司尚未发布公开声明或提供修复时间表,用户联系官方客服时,仅得到“服务器出现问题”的答复。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苹果今年首次出现服务中断,5月时iCloud等服务也曾发生大规模宕机,短短半年内两次出现基础服务故障,暴露了其在架构稳定性和应急预案上的严重不足。
苹果作为全球顶级科技企业,本应做好发售峰值的压力测试和应急准备,但其不仅未能避免故障,更在问题发生后缺乏有效应对。
这种“躺平式”处理态度,无疑会让消费者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动摇。
AI侵权争议与新机激活故障的叠加,让苹果“摆烂式运营”的问题浮出水面,其长期依赖的粉丝经济正面临信任危机。
尤其是在今年4月,欧盟认定苹果公司违反相关规定,直接重罚5亿欧元,约41亿人民币。
信任的崩塌让苹果公司举步维艰,而在产品与技术层面,苹果的“稳定神话”已逐渐破灭。
硬件端,iPhone17发售即遇基础服务瘫痪,而5月的iCloud故障还历历在目,短短五个月内两次大规模服务中断,打破了用户对苹果生态可靠性的认知。
技术端,AI业务陷入盗版争议更显讽刺。苹果旗下拥有合法版权的Books平台,却选择用“Books3”这类盗版数据库训练模型。
这种双重标准引发广泛质疑,被指为节省授权成本无视版权规则。
诡异的是,尽管问题频发,苹果业绩仍保持增长。
2025财年第三财季报告显示,其总营收达940.4亿美元,同比增长10%,大中华区营收更是结束连续七个季度下滑,同比提升4%。
这一增长并非源于硬核创新,而是依赖粉丝忠诚度与价格策略:iPhone16系列降价至历史低位,叠加政府消费电子补贴,精准刺激了存量用户的换机需求。
AppleIntelligence发布次日市值暴涨2000亿,也更多是市场对苹果品牌的惯性看好,而非技术实力的实质认可。
这种依赖粉丝收割的模式,正在中国市场遭遇反噬。
服务故障频发与侵权负面叠加,让社交媒体上的投诉潮持续发酵,“被背刺”成为用户评价的关键词。
消费者逐渐意识到,苹果高端定价背后,是品控与服务的失衡,动辄上万元的新机连激活这一基础流程都无法保障,宣称领先的AI技术竟建立在盗版基础上。
当价格策略与政策红利的效应消退,缺乏创新支撑且忽视用户体验的运营模式,终将耗尽积累多年的信任资本。
苹果的困境给所有科技巨头敲响了警钟:粉丝忠诚度从来不是“摆烂”的资本,品牌价值的核心永远是产品实力与用户尊重。
若继续用套路替代创新、用敷衍应对问题,再坚固的粉丝基本盘也会逐渐瓦解,这或许是苹果当下最该正视的危机。
更新时间:2025-10-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